欽哲佛學專題
2021年12月
叻武里府班孔寺的佛陀十本生
—— 由彼得·史基林教授與桑提·帕迪康撰寫
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泰國皇家學院

我們很高興地和大家分享這篇由彼得·史基林教授與桑提·帕迪康所共同撰寫的關於十本生——佛陀最後十世——的文章及與之相關的圖片。此文近期發表於《暹羅社會》(2021年第2期第109卷)。以下為該文章的摘要與節錄,以及文章全文和相關高清圖片的鏈接。感謝《暹羅社會》(於1904年成立於泰國曼谷)特許我們在此分享這篇文章。
摘要:本文描述了保存在叻武里府班孔寺的兩組木版畫。這些版畫可追溯到拉瑪六世時期,是曾流行於暹羅中部的古老畫風的後世代表。它們處於傳統與現代、地方與城市的交界。其中一套彩繪版畫描繪了十本生中的前九個故事,而另一套鎏金漆畫則描繪了最後一個即第十須達拿(Vessantara,又譯須大拏)本生,亦稱為「摩訶降生/大生」。本文旨在引起感興趣的公眾關注並欣賞這些畫作。篇幅所限,我們無法展開相關的社會及歷史細節,亦無法將這些版畫與該地區或首都地區的本生繪畫理念和技巧進行對比。我們期望這次視覺文化的呈現能夠引導專家們更多地關注該時期當地的繪畫。
十本生
巴利文的《本生經》是巴利三藏(或稱巴利佛典)中的一部分。它保存了547首獨立的偈頌,每個偈頌都和喬達摩佛陀的某一個前世有關。這些偈頌按數字升序(從小到大)排列,從開篇只有一首偈頌的數「品」直至結尾部分包含了十個最長的本生故事的大集(Mahānipāta)。此最終集確實非常宏大——其篇幅宏大(用羅馬體印刷的巴利文長達596頁,英譯有639頁),包含了長篇的偈頌與長行、豐富的哲學思想、羅曼史和多彩的行誼。這一組的十個本生在泰文中通常稱作「十生/十世」(ทศชาติ)。此處所展示的第一組版畫描繪了十本生中的前面九個。為什麼只描繪了前九個故事呢?這是因為第十個故事也即最後一個故事——須達拿本生或謂摩訶降生或大生(มหาชาติ Mahājāti)——具有特殊的地位而經常被單獨流通。在班孔寺,這則故事由不同的藝術家採用不同的材質以鎏金漆畫的方式描繪出來。我們並不清楚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在大型壁畫中,十本生的故事往往通過宏大的場面來表現,每一個本生佔據一塊大小均等的區域。然而有些時候,藝術家會把額外的區域單獨留給須達拿本生,從而這則本生的更多敘事細節都可以描繪展現出來。該主題的壁畫有多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及組合模式,其多樣性取決於空位的大小——例如建築的尺寸以及區塊的數量,或者受寺廟住持、護持的功德主、在家弟子的偏好等因素的影響。能夠說明這些選擇當初是如何做出的根本性文獻記載十分罕見。
大集(Mahānipāta)是佛教中最令人驚嘆的文學典範之一,也是卷帙浩繁的印度俗語(Prakrit)詩歌故事集之一。它已由上座系僧侶傳承了兩千多年,而「十世」則是一組頻繁地繪制於壁畫或寫本中的主題。根據其文本所載,釋迦牟尼佛把在不同的場合與地點——諸如捨衛國的祇園及王捨城的靈鷲山等等——發生的故事串聯在一起。這些故事本身屬於釋迦牟尼佛身為菩薩時無數前世的深入傳記。它們發生在久遠過去的多個為人熟知的地點,其中大多數地方被視為佛陀時代北印度大城市的前身。在這些故事里,諸天神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介入事件的發展,其中最常見的是帝釋天(Sakka)或因陀羅(Indra)即諸天之王。而諸天女則在大集十本生中的兩個本生故事情節中佔有突出的地位。每個本生故事都與巴利傳統中十波羅密中的一個有關,但是十波羅密並未寫入故事本身,而且不同的注釋傳統亦對各個故事對應於何種波羅密有著不同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