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修·艾克斯特英譯的蔣貢康楚 《蔣揚欽哲旺波傳》序言

無論書籍和教法有多麼深奧,我們許多人需要的不僅僅是書籍和教法,我們還需要一個真實的人作為榜樣——他能在一切作為中真正體現這些書本和教法,即使他是過去的人。

就像一個工程師,他的生命與工作是因為對發明第一架飛機、設計巴拿馬運河或者首次將人類送上月球的先驅者們有所了解而獲得啟發和鼓舞。同樣,對於我們這些略窺空性、佛陀的悲心與智慧的人來說,了解往昔偉大大師們的事蹟以及他們如何運用時間與精力,能令我們受到啟發和鼓舞。而在這些大師之中,蔣揚欽哲旺波如同晨星般閃耀。

還有誰是記錄蔣揚欽哲旺波生平的最佳人選呢?他(蔣貢康楚)既是這位大師的弟子,也是他的上師——如此真正非凡的關係已經告訴我們一些特殊的事情。

由於所有這些原因以及其他更多的原因,大家必須好好珍視由馬修·艾克斯特翻譯的這部蔣貢康楚所著的《蔣揚欽哲旺波傳》。現在欽哲基金會獻上此譯本,慶祝蔣揚欽哲旺波的兩百週年誕辰紀念。

宗薩欽哲仁波切
2020年5月
印度 比爾

(中文翻譯:Bella Chao)

藏傳佛教不分教派運動大師《蔣揚欽哲旺波傳》

貢珠.雲丹嘉措 著
張煒明 譯
宗教文化出版社

簡體中文版引言

我們人類數千年來養成眾多的習性,其中之一就是熱衷於將一個國家或社會的歷史記錄下來,並以它作為參考,為我們的子女策劃一個更美好的未來。佛教徒也不例外。他們詳盡地記載了釋迦牟尼佛與弟子們的生平事跡,以及佛陀教法在世界各地不同的社會中傳揚的歷史。

一般而言,我覺得研讀歷史對我們會很有收穫。但這並不是指去衡量前人行為的價值,以便完全仿效;而是用來瞭解並欣賞佛陀教法如何融入各個不同的文化後,被調適、闡釋與應用。

對於資質有限、不善理解的我們來說,博奧精深的佛法——尤其是緣起與空性的佛學哲理,經常淪為一種高度知識性的娛樂,要不然就是一種玄妙的抽象概念。對我們而言,能有一個確實將佛教哲理實踐於生活中的真人實例,是如此的重要。那是因為只有透過這樣的典範,教法對我們來說才會顯得實在與生動,進而讓我們體會到,其實我們可以將教法應用於自身的心識與生活之中。

蔣揚欽哲旺波,又名貢嘎丹巴堅贊,亦稱為白瑪沃瑟東嘎林巴——是一位真正篤行佛陀教法生活的最崇高典範。在他許多非凡與可敬的特質當中,堅忍力是其中之一。他畢生尋訪過逾一百十三位上師,並向他們請求教法。然後,他並非僅將那些教授與修法移交到筆記本上去而已,而是真正地付諸實修,並有所證悟。即便如此,他還不滿意,因為他持續蒐集這些教法,並加以印行。為了確保諸傳承得以延續,他更將教法傳給許多他最為信任的弟子,如蔣貢康楚、麥彭仁波切,以及蔣貢洛德旺波。

蔣揚欽哲旺波如此不辭勞苦地從事這一切事業,並非為了要替自己贏得名聲或財富,而是出於一股對佛法之前景感到超乎一切的深切憂慮所致。因為在當時,西藏的佛法正日趨沒落。為此,他四處尋訪各個稀有傳承之持有者。假使這些傳承持有者目不識丁,他還會教導他們如何閱讀,以便能夠從他們身上獲得教授與灌頂,並確保傳承無一流失。我們今日能領受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之諸多教法,都要歸功於他如此鍥而不捨地追尋瀕臨滅絕的傳承的結果。

除此之外,當有人問他隸屬於哪一個教派時,他會堅持說:「我是釋迦牟尼佛的追隨者!」他不說自己是寧瑪、噶舉、薩迦或格魯派,是為了要強調他對利美精神的堅定信念。即便在今日,這個提倡不分教派的「利美運動」,仍被認為是個相當激進的運動。從西藏的歷史背景來看,他要維持這樣的一種態度,幾乎是超乎想象的。

這部蔣揚欽哲旺波傳記的作者不是別人,而是他親密的弟子兼上師,即蔣貢康楚羅卓泰耶——他本身與無以倫比的欽哲旺波同等無別。

不幸的是,生活在這末法時期的我們,翻閱著關於這麼一位偉人的書籍時,暗地裡渴望的卻是戲劇與娛樂。因此我有些擔心,偉大的蔣貢康楚羅卓泰耶在傳記里每一段偈頌所包含的令人驚奇之深邃涵義,會完完全全地被忽視。

其實,將這部典籍形容為「傳記」,本身就是低估了它的偉大,因為它涵蓋了一切法乘的圓滿之道。當我們聽聞它的文字時,只要稍加努力,說不定還能夠領悟到標題中 「rnam thar」的真正含義 ——「聽聞得度」。無論如何,我冀望至少會有一些閱讀或聽聞這部著作的人們,能與文殊怙主本身結上法緣。

宗薩欽哲仁波切
2008年6月16日

姚仁喜 校對
黃淨蕊 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