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兒童、文化佛教徒和未來的佛法傳承持有者
欽哲基金會是幫助弘揚和保存正統佛法的平台。長久以來,我們關於弘揚和保存佛法的討論都著眼於研究和修持。當然,研究和修持非常重要,但此外還有許多其他考量元素。
舉例而言,廣布和保存佛法需要一群佛教徒。你可能知道,現今世上的佛教徒略少於5億。相對而言,數量並不多,而且佛教徒的數量在明顯減少,大概每10年減少2,500萬。
儘管我們可能無助於擴增佛教徒的人口,但至少可以扶育那些已經是佛教徒的人們的孩童。那是非常重要的。思索佛法的研究和修持時,我們應當考量下一代的佛教徒。我們經常忘記這一點。
另一點是,我們談論佛法的保存和弘揚,以及研究和修持時,彷彿總是在因應那些知識分子階層的人的需求,包括研究、閱讀,更好的是安排時間去冥想、持咒、閉關等等。但我們也應該考量文化佛教徒。他們可能永遠都沒有時間或熱忱去閱讀,更不用談有如《般若經》或中觀學派著作的進階研習了。可是,像中國的文化佛教徒,他們會去廟宇上香,去參加法會。他們是基層佛教徒。他們並不一定因為佛法著重邏輯或理性而遵循佛法。他們追隨佛法,單純因為他們家族好幾代都是佛教徒,或者他們剛好誕生在佛教家庭中。這些人十分重要,我們必須考量到他們。
在西方,你們許多都通過知識研究和分析進入佛教。你們許多人也都有小孩,而你們的小孩可能像其他許多小孩一樣,最終所做的事會與父母的寄望背道而馳,但也可能不會——他們可能對父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親切。像是唐卡、酥油燈甚或父母冥想的景像,都會使他們潛移默化。我們必須關注這些世代的孩子們。這些因情感或文化因素成為佛教徒的人舉足輕重。看看穆斯林和基督徒,我想他們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之一,不在於他們擁有成千上萬的知識分子穆斯林和知識分子基督徒,而在於他們大多數都對自己的宗教有情感聯繫,感到有所歸屬。情感聯繫,是我們不應該忘記的。
另外,佛法的弘揚和保存,除佛法本身,還有tenzin ji chebu,這是藏語的說法,意指利益相關者或保存者,亦即從事保存和弘揚工作的人。
傳統上我們總習慣聯想到僧侶或喇嘛,但我認為那不夠好。在家居士——不論男、女、膚色、世代——都至關重要。欽哲基金會必須思考培育tenzin ji chebu利益相關者的方法。當然,我們應該協助年輕的喇嘛和祖古,但同時亦要協助最年輕一代的家長們。我們永遠無法預知誰會真正負起護持的責任,所以必須更放眼將來,訓練他們、培育他們,甚至是在他們剛剛出生之後。
欽哲基金會雖然是一個相對年輕的基金會,但我們已做了不少工作,例如在學術界設立佛教教席、翻譯佛陀的話語、護持個別的修行人和學生。這一切當然都會繼續,但我們必須思慮佛法利益相關者或下一代的傳承持有者,還有對那些未必是所謂聰明的或知識型、但與佛法有情感聯繫的佛教徒給予扶助。只要是佛教徒,還有孩子,我們都該護持。
—— 欽哲基金會董事會主席宗薩欽哲仁波切
2019年12月基金會董事會會議
欽哲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