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探尋一段隱藏遠久的佛教文明之璀璨歷史
2020年6月18日
近日,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邵瑞祺(Richard Salomon)教授的譯作《古犍陀羅佛教文獻:導論及選譯》(

在亞歷山大大帝(西元前356-323年)征服亞洲諸多地區後,沿著絲綢之路湧現出一系列新興帝國。在現今巴基斯坦北部一個叫做「犍陀羅」的地區發展出來的文明逐漸成為佛教發展的重鎮。西元二世紀,在貴霜王朝迦膩色伽國王統治下,這一文明走向巔峰。長久以來,犍陀羅文明以其融合了希臘與印度風格的建築和雕塑而聞名於世,但直到20年前人們對犍陀羅文獻幾乎一無所知。近幾十年出土的手抄本研究顯示:犍陀羅文明無疑是早期佛教發展史上的重要一環,對佛教傳入中國以及大乘佛教的興起至關重要。《古犍陀羅佛教文獻》探尋了犍陀羅文明與那一時期的佛教,並提供了十幾篇短文本的翻譯,涉及譬喻、本生故事以及關於時間與實相的論釋。
「我認為這是一本極其重要的書,它讓更多的讀者能夠閱讀到一批迄今為止只有專家學者才能接觸到的早期文本。實際上,這是一本帶有易讀而詳盡介紹講解的翻譯文集。」
柏克萊禪修中心的霍贊·艾倫·塞納克(Hozan Alan Senauke)寫道:「學術界的探險通常徜翔於書頁之間。邵瑞祺教授以其偵探般的銳眼與說書人的筆觸,向讀者分享了一位學者對絲綢之路文獻及其相關背景的熱愛。」
欽哲基金會傑出佛教翻譯獎設立於2011年,年度獎金為八千美元。該獎項旨在鼓勵與表彰那些將佛教遺產呈現給更寬廣讀者群的優秀翻譯作品。參選作品必須是近兩年內的出版物,可以是將任何主要佛教經典語言(巴利文、梵文、藏文、中文)翻譯成英文的作品。所譯的內容可以是經藏、釋論、論藏、傳記、歷史、儀軌或任何佛教傳承的修持手冊。
「我由衷地感謝你們對於拙作的厚愛。我希望向欽哲基金會致以感謝,感謝基金會為了在學術界內外提升對佛教的認知與理解而設立這一獎項,以及進行所有其它的重要工作。」
該獎項評審委員會由左冠明教授、娜歐米·阿爾普頓(Naomi Appleton)、保羅·哈里森(Paul Harrison)與簡‧娜蒂耶(Jan Nattier)等四位佛學學者組成。牛津大學東方研究所沼田惠範佛學講座的左冠明教授是這部譯作的提名委員,他的不幸離世(2020年4月)為這一獎項平添哀戚。所有認識他的人都將懷念他。
邵瑞祺教授的著作是第八部榮膺此年度獎項的作品。卡爾·博恩霍茲博士(Dr. Karl Brunnhölzl)翻譯的《大乘集論:無著的攝大乘論及該論的印度與西藏釋論》(共三卷,雪獅出版社2018年出版)為上一年度獲獎作品。點擊此處瞭解更多欽哲基金會傑出翻譯獎與歷屆獲獎者資訊。
邵瑞祺教授簡介

邵瑞祺教授是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亞洲語言文學(梵文)名譽教授以及威廉·P與露絲·格伯丁大學榮譽講座教授。他自1978年起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任教,退休後仍在該校兼職教學。
他曾任國際佛學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IABS)以及美國東方學會(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的主席。自1996年起,他成為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早期佛教手稿計畫」主任,領導這一仍在進行中的跨國計畫,編輯、翻譯、出版倖存的早期佛教手稿。
邵瑞祺教授的研究領域包括梵語及梵語文學、印度佛教文獻及文本研究、印度銘文及古文字學、古印度史、犍陀羅語及犍陀羅研究、世界文字史。他現居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
點擊此處閱讀邵瑞祺教授感性且具啟發性的簡短中文版自傳 ——《由邊門入佛學》(作者:邵瑞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