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 及 旺姆‧迪克西 撰文

旺姆‧迪克西是「佛法之光國際基金會」(Light of Buddhadharma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的執行長。理查‧迪克西是副執行長,也是欽哲基金會的顧問。LBDFI 在2002年由尊者塔桑祖古 (Venerable Tarthang Tulku) 創立,該基金會任務之一是護持印度聖地和文化手工藝品的保存和重建。

本文中,理查和旺姆討論了佛教的上座部傳統,並與我們分享他們在印度為 LBDFI 工作經驗的點滴。

沿著往大覺寺主要入口的階梯往下走,這位於菩提迦耶的大佛塔就像朵鑲著珠寶的蓮花一樣,煥發著光芒。當我們進入這個證悟之地時,這神聖的空間立刻發出一種邀請,呼喚著將我們的心轉向佛陀的教法。

世界上很少有像菩提迦耶一樣的地方,將所有的佛教徒聚集在同一個保護傘之下——朝聖者供養剛從泰國帶來的新鮮蘭花、西藏人從喜馬拉雅山地區搭乘巴士或火車,帶著綠松石和珊瑚的曼達拉來供養、西方人在神聖的菩提樹下靜坐禪修。他們都擁有共通的信念,來此領悟並深化他們與這個聖地的因緣。

幾天後,你會開始發現這兒有三個不同的佛教派別。有喜馬拉雅學派——以西藏人、不丹人和從印度喜馬拉雅地區來的人為代表;也有傳統大乘佛教,以中國人、越南人、日本人和韓國人為代表;還有上座部佛教,以斯里蘭卡人、緬甸人、泰國人、寮國人、柬埔寨人,孟加拉人以及印度人為代表。你可能會這樣下結論:上座部佛教徒持戒最為嚴謹,極為謹慎地穿著僧袍、齊聲誦經,並恪遵兩千六百年前由佛陀制定、偉大阿羅漢大迦葉編纂的戒律。

在某些方面來說你可能是對的,但是上座部佛教傳統的許多面向也一直不為外界所知。這並非蓄意的行為,而是因為在許多上座部傳承非常重要的國家,僧團深得政府的支持,資深的僧侶被任命為外交官或是國家代表,同時也有權力使用頂級的設施。在這種情況下,無須去解釋對上座部的一些隨意查詢。

上座部佛教傳統的兩大支柱是:尊重作為生活方式的戒律,以及作為追求智慧之道的禪修。雖然戒律在上座部佛教賴以為基礎的標準巴利文經典中有明文制訂;但禪修的傳統則大大不同,有非常多的法門、技巧及成果,由師父口授予弟子——這樣的口授傳承,令人想到西藏的學派。在出家八年或是十二年之後,一位上座部傳承的僧侶餘生即可自由雲遊,僅帶著僧袍、外袍、缽、傘、水碗、線和牙刷以支持他們的日常生活,而許多的僧侶亦如此選擇。雖然北方的森林正在縮小,但在緬甸、泰國、越南和寮國的北部廣闊地區中,仍然有僧侶自由地四處遊方,住在洞穴中或建造簡單的竹棚棲身,放下一切過出離的生活,如同幾千年前釋迦牟尼佛一生所示範的一樣。

戒律中有著深刻的智慧。當舍利弗問佛陀為何需要制訂戒律條規時,佛陀回答說,過去的佛教導了法,卻沒有紀錄戒律,所以這些佛法並沒有持久。透過戒律才能將佛法延續下去,並且在戒律的基石上,所有其它的傳承才能立足。而戒律還有另一個更具體的影響,能實質地表現在驚人的氛圍轉換上——當你從西方、中東或是印度步下飛機進入一個佛教國度時立刻能感覺到。在東南亞,這種被稱為「佛陀教法」(Buddha Sasana) ——意指僧侶和在家人之間的良善互動,最清晰可見。佛陀教法 (Sasana) 是「布施」(Dana) 的直接結果。僧侶從一般大眾獲得食物的布施,並以加持回報大眾。

這種重要的布施儀式簡單但深奧。布施所帶來美好的結果傳遍整個社會:它給予所有人參與的機會,並且透過這樣的參與,創造了大眾亦能聽聞和修持佛法的善因。緬甸有超過三萬個禪修中心,而泰國在夏季時節轉為閉關修行之地,僧侶都回到他們的寺院進行年度的雨季閉關並教學,這些都並非偶然的。如此給予眾生機會,讓他們能夠積聚福德,的確是一種善巧方便。

旺姆和我透過在「佛法之光基金會」的工作,接觸到上座部的偉大傳統。「佛法之光基金會」成立於2002年,宗旨為在佛法的發源之地——古印度的中心地區,重建「佛陀教法」(Buddha Sasana)。印度在十四世紀古老王國滅亡時,幾乎失去了所有偉大證悟的傳統。即便如此,在這片佛陀曾走過並傳法的古老土地上仍有許多東西留存下來。

佛法之光基金會的策略有四:

  • 邀請良好訓練的僧侶參加「國際巴利文大藏經唱誦典禮」(International Tipitaka Chanting Ceremony),這是一項在菩提迦耶舉辦的年度誦經慶典。如此印度人便能夠再次地看到這些偉大的僧伽,並見證自己的宗教在其他國家受尊崇的情況。
  • 美化並發展古老朝聖地點的設施。這些聖地至今仍保留許多遺跡,能直接把我們連結到佛陀的時代。
  • 鼓勵並護持僧侶的訓練。
  • 提供佛法的教學和教材予印度數以百萬計對佛法重新產生興趣的人們。

由於在印度的工作是一個重要的新焦點,上座部佛教的僧伽都非常地支援我們的工作,這一直是個非常大的加持。在印度的情況極為吉祥,因為印度又再次地在世界舞臺嶄露頭角,成為國際一大主要力量。對於我們來說,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加持,因為在這樣的傳統中工作,我們也被帶入其中。透過布施,我們領受了佛法,佛法哲理也已在我們的生活中滋長。這是在培植善根——福德的善根,這與種植的過程完全一樣。這加持如同數以百萬計的種子從菩提樹上落下,可以無限地複製,因為它不被擁有也不需要被理解。它完整的在那兒。這是上座比丘們給我們所有人的贈品。

在印度重建佛法是一個崇高的理想,我們祈願,受到佛法加持的眾生能夠感到鼓舞,並加入這樣的努力之中。確實,任憑現今世界上發生種種問題,就這方面而言,我們所在的時代具有吉祥的特質和因緣。印度在世界舞臺上正趨成熟,新生的財富和繁榮正形成,現在許多人民正在追尋比物質成就更重要的意義。

目前社會中佛法的發展是吉祥順利的,現在正是偉大的上座部佛教僧伽再次加入的時候,在印度帶入上座部傳統豐富和多方面的加持與力量,俾使上座部佛法能在它的發源地開花結果。超越我們個人的期盼和慾望,超越國家的聯盟和身份,超越寺院或派別結盟,但願我們都能邁向更偉大的理想,更偉大的計畫,來護持佛法、在這原本具有佛法的核心地區,護持這偉大解脫之道的傳統。

※※關於「佛法之光國際基金會」的更多資訊,請造訪www.lbdfi.org
※※關於「年度巴利文大藏經唱誦典禮」,請上網站www.tipitakachantingcouncil.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