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一次的欽哲基金會董事會中,仁波切清楚指出:教育應該成為欽哲基金會的首要任務。此刻,許多令人興奮的專案正在籌劃中。本期《欽哲焦點》報導由欽哲基金會籌組並全額贊助的首屆兒童佛法營隊。此項活動是下一代佛法教育研究計畫之一,主角是今年十月份參加法會教授的佛法修持者的孩子們。我們請身為兩位孩子的母親,潔西‧克萊‧瑟瑞 (Jesse Klein Seret) 撰寫文章,從父母的角度報導此屆兒童營隊。
.jpg)
撰文:潔西‧克萊‧瑟瑞 (Jesse Klein Seret)
身兼母親和佛法修持者,讓我備感壓力的難題之一,就是如何在法會教授期間設法照料孩子。從雇用當地保母留守在教授場地大廳,讓我可以在課餘時間衝出會場餵奶,或者把孩子留在家裡請親戚照顧,這些我們都試過了。雖然前述安排使我們得以參加許多教授和閉關,但我總是有種隱憂,總覺得修持佛法和照顧小孩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但最近一項活動完全轉變了我的憂慮。當我和先生修持和領受教法的時候,我們的兩個兒子參加了由欽哲基金會贊助的首屆「菩提種子兒童營」。
欽哲基金會的目標是提供父母們參加教授的機會,並同時讓孩子們初嘗佛法之味。參與這屆營隊的孩童總共28位,年紀從4歲到16歲,由來自世界各地五位優秀的教育專家照顧並指導。在十天的教授和營隊當中,孩子們不只初嘗佛法之味,還製作了祈願旗、念珠、和「心靈之罐」(mind jars),繪畫佛陀的生平故事,並且紮染自己的T恤。孩子們也參觀一所當地學校,學習咒語、「活的雕塑」(living sculptures),以及一項尼泊爾街頭孩童的啟發性計畫。他們總共募集了超過4000美元的放生基金,在一個美麗的早晨和竹究滇津仁波切(孩子們稱之為「「眉眉喇嘛」)一同至海濱放生,幫助數千條魚重返大海。孩子們甚至還得到宗薩欽哲仁波切的私人會見,仁波切給予他們一次簡短、溫馨的教授。
仁波切邀請這些孩童和老師們參加每晚的會供。某天晚上,我坐在會場後方,注視著孩子們全都穿著自己紮染的T恤步入會場。原本晚上的活動讓我很緊張,因為孩子們不習慣那麼晚才用餐,而且我擔心他們可能無法安坐不動,讓四周的人心煩。那一夜,我看到小兒子由兩個較大的孩子合力抱在懷裡,而大兒子開心地和他的新朋友手牽手走進會場。這些「菩提種子」安坐在會場的中央,看來很愉快,好像他們原本就屬於這裡。那一刻,我覺得很感動──孩子們正在體驗「僧團」的意義。是的,我們的孩子,一出生就自然而然地屬於更廣大的僧團。他們在洋溢著諸如無著、阿育王、阿底峽、持明、次仁等等法名的生活中成長。但他們現在有了自己真正的僧團法友!當我深深感謝自己沒有錯過任何法會教授,而我們的兒子同時也學到了不起的課程之際,也非常感恩他們能擁有與佛法兄弟姊妹共處的經驗。這樣的經驗既值得珍惜,也可以是他們童年生活自然的一部分。
非常感謝仁波切、欽哲基金會、五位老師,以及其他的父母們──勇敢地讓孩子們請假並帶著他們旅行;也感謝所有其他僧團法友們耐心支持我們的「菩提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