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納,印度, 2015年2月8日)— 欽哲基金會與印度薩維徹拜‧福雷‧普納大學 (Savitribai Phule Pune University) (原名普納大學,University of Pune) 聯合宣佈成立一項新的教席。這項教席的成立充實了該校的「巴利文暨佛教文獻及文化學系」(Department of Pali, Buddhist Literature, and Culture) 的教學陣容與課程範圍,裨益了該系三百多位學生。欽哲基金會訪問教席專案,將資助佛學研究學者在聘期之內,於普納大學教課與進行研究。
2011年,仁波切初次與巴利語文學系的系主任馬赫許‧迪歐卡 (Mahesh Deokar) 會面。仁波切對於迪歐卡教授的學識、誠懇與熱誠印象深刻,並許諾欽哲基金會將護持增益普納大學的佛學研究課程。這項訪問教席專案源於仁波切的願望,他希望佛教能在印度,也就是佛陀誕生之地,再度振興。
「這項與印度主要大學合作的專案,意義重大,象徵著我們致力於印度佛學研究的起點。」
「普納大學與欽哲基金會印度分會共花了三年的時間,才完成合作協議案。」欽哲基金會執行長陳季佩說道,「這項與印度主要大學合作的專案,意義重大,象徵著我們致力於印度佛學研究的起點。」
巴利語文學系在2006年草創時,只有兩位教授。目前巴利語文學系總共有八席教職,以及透過獎學金資助的八名客席教員,他們來自印度各地。此學系提供十五門課程,從證書學程一直到博士學位。大部分的學生來自馬哈拉施特拉邦 (Maharashtra) 當地的佛教社群,他們想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和身份認同。「但我們也有學生原本是禪修者,後來對正式佛學研究和修持更有興趣,」迪歐卡教授說,「我們也有學生來自各種不同的專業領域,例如諮商或醫療照護,甚至包括希望從佛陀智慧獲益的企業家。」巴利語文學系的課程也吸引了一些國際學生,主要來自不丹和緬甸等佛教國家。
由於印度法律規定印度大學不得聘請外籍教授,「這項規定限制了我們的聘任工作,但現在由於有了欽哲基金會獎助專案,我們得以邀請在世界各地專精於不同領域的國際學者,包括上座部、大乘、金剛乘等,到系上訪問和授課。這些學者將可停留一年,教授他們自選的課程,並在此地進行研究計畫,增加我們師生與國際學界交流互動的機會。」在這項伙伴關係合作的試驗期間,來自丹麥的肯尼季斯克教授 (Kenneth Zysk) 受邀教導佛教醫學傳統。
「我想因為共業的成熟及仁波切發願的加持,現在佛法在西印度已更加成熟。」
欽哲基金會印度分會主任 Badrinarayanan Srinivasan 博士,代表欽哲金金會印度分會簽署這項合作案。仁波切也在場見證。數名欽哲基金會的團隊成員亦出席簽署儀式,包括欽哲基金會董事 Raji Ramanan、欽哲基金會印度分會顧問 Prashant Varma、欽哲基金會香港分會代表謝軍、行政主管帕武 (Pawo Choying Dorji) 以及欽哲通訊主任諾雅瓊斯 (Noa Jones)。Prashant 說:「我想因為共業的成熟及仁波切發願的加持,現在佛法在西印度已更加成熟。」
這項合作計畫,在仁波切教導寂天菩薩深具啟發性的經典《入菩薩行論》尾聲時宣布。這場教授活力十足,現場的印度聽眾提出各種活潑生動的論點,使仁波切非常開心。仁波切說,儘管《入菩薩行論》中,有許多教授教導我們成為一個好人,但是究竟而言,作為一個佛教徒,並不是要當一個具備道德、正義甚或是慈悲的人,而是要以各種必須的方便手段去終結這場輪迴。慈悲心和善行是達到證悟的方便,但絕非唯一的方式。課程教授的最後一天,仁波切帶領了三座短的禪修,傳授菩薩戒給現場的發心會眾。為期三日的課程即將結束之際,一群就讀於普納大學的不丹學生以祈請文供養仁波切。
教授的第三日,迪歐卡教授宣布展開一項名為「迭薩納佛學與相關學科研究院 (Desana Institute of Buddhist and Allied Studies)」的教育計畫,提供給無法進入大學受教育並取得學位的有志學習者。「仁波切為學院標誌揭幕,並以親筆簽名加持。」迪歐卡教授說,「尊貴的仁波切造訪本系,甚至與全體教職員共進午餐,這使得全系師生都非常歡喜。」
上圖: 仁波切和巴利語文學系團隊合影。(帕武 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