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修·艾克斯特(Matthew Akester)專訪

蔣貢康楚著《蔣揚欽哲旺波傳》英譯者
蔣揚欽哲旺波之《西藏中部朝聖指南》作者(西域出版社(Serindia Publications)2016年出版)

 

2020年六月

蔣揚欽哲旺波出生地:位於中國四川德格特隆山谷的頂果村。馬修·艾克斯特攝於2007年。

問:《蔣揚欽哲旺波傳》的重要性體現在哪裡?

馬修:當20世紀末藏傳佛教開始傳播至藏區以外,我們對「利美」(不分教派)運動以及在過去一個世紀中它對傳統的影響有了更多的瞭解。蔣揚欽哲旺波與蔣貢康楚將所有藏傳金剛乘傳承編纂成里程碑式的文集。他們的編纂工作為自他們那個時代起的傳統傳遞,尤其是在康區——許多流亡大師都來自這一地區——的傳遞提供了體系結構與權威。1892年蔣揚欽哲旺波圓寂後不久,康楚撰寫了欽哲的傳記。這本傳記是闡述他們編纂工作之背景與精神的主要文獻資料。

當第一次讀傳記時,我有點驚訝地發現儘管欽哲旺波是如此受人尊敬和具有影響力,但並沒有藏文以外的其它語言專門研究他的生平與教授,也鮮有人翻譯出版任何他的著作。除了2007年出版的由張煒明翻譯的繁體中文版《蔣揚欽哲旺波傳》。

問:你為什麼翻譯這本傳記?

馬修:根本而言我是一名歷史學者而非佛教學者。我對欽哲旺波的興趣始於欽哲基金會資助的另一個圖書項目——欽哲旺波《西藏中部朝聖指南》——的詳盡研究。在研究那部短篇著作期間,我參考傳記將19世紀40年代他在中藏的旅行與經歷拼湊到一起,由此我對傳記獲得了一定的瞭解。當我聽說宗薩欽哲仁波切正在鼓勵將傳記翻譯成英文而顯然其他人尚未準備就緒時,我深吸一口氣,決定試一試。佛教修行者認為這部作品以及一般而言的心靈導師傳記的價值通常在於激勵啓發正在修行之道上的讀者。我對傳記的史學價值也很感興趣,尤其是欽哲與康楚本身就是歷史學家與檔案學家,他們都很重視歷史記錄。基於這一原因,我對傳記做了廣泛的注釋,以期將這些內容表達出來。

問:那麼,對於尋找啓發性的普通讀者,本書有哪些值得推薦之處?

馬修:我覺得普通讀者可以跳過「外傳」中一些記錄前世、領受的教法、供養等的繁瑣清單。普通讀者可能會喜歡第五和第六章中康楚對欽哲及其形象的生動描述。許多19世紀的藏文傳記文學更像是形式化的聖者言行錄,可讀性不強。但是在這些章節中,康楚展示出他的老師不僅是一位學識淵博的瑜伽士和聖人,同時也是一位康巴人,說話直率甚至有點粗魯,會有一些通常與聖人無關的脾氣和衝動。最重要的是「內傳」與「密傳」生動地描繪了匯編「利美」典籍背後的一段神秘而有遠見的「奧德賽」之旅,栩栩如生地刻畫了欽哲與前代大師之間非凡而親密的互動。

問:你花了多長時間翻譯這本書?

答:藏文版傳記本身共118貝葉。我用了大約6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初譯,然後又花了5年時間尋找那些可以解釋書中困難章節或文字的人,並且研究了腳注。最後我很榮幸地請到吉美欽哲仁波切審閱大部分內容和做最後的修訂。傳記譯本的第一版由雪謙出版社於2012年在印度出版。此次的新版有一些細微更新,並且有幸增加了宗薩欽哲仁波切撰寫的新前言。感謝欽哲基金會令這一切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