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訊息由宗薩欽哲仁波切2016年所撰寫,原本是仁波切給欽哲基金會義工和工作人員的指示,但我們覺得這些訊息非常重要而且清楚明確,故請求允許公開予大眾。
供養在現代世界的意義
欽哲基金會的出現,對我來說,在很多方面都是個加持。在過去,舊時的西藏上師院(labrang)和寺院機構在處理信眾的捐款時,大部份是依賴「信任感」,而非專業的會計制度。畢竟,西藏是以出產證得虹光身的成就者,而非專業的會計師和經理人而聞名。
然而,古代的信任機制雖然缺乏妥善的會計制度,基本上仍能運作,主要是由於經論、典籍及上師所一再強調的嚴謹佛法所致。這些教法指示:所有信眾的供養,無論是一枚銅板或是如山的黃金,都同等神聖,絕不能輕易浪費。
當然,過去許多的故事告誡我們,由於個人理由或純粹粗心大意,供養被浮濫使用。當供養被浪費或者不當使用,寺院甚至還會因此舉行特定法會。
有許多實際的理由,可以說明為什麼過去比較容易維持制約與平衡。以往的供養往往是土地、犛牛或馬匹。相較於當代不穩定世界中的數字、會計、軟體等等,這些實物更容易管理。現代的供養形式,使得計算誤差很容易發生,且不易察覺。
舉例來說,在過去,僧侶不僅因為性行為將必須還俗,為偷取僅能購買一餐的微薄供養金也必須還俗。但今日的僧侶,連想也不想就下載比午餐還昂貴許多的盜版軟體,根本不認為這種行為如同偷竊。在已然改變的現代世界中,有價值的事物非常容易被誤用、錯置、遺忘及挪作他用。
因此,對我來說,身為一個在現代世界中奮鬥掙扎的佛教徒,欽哲基金會的出現,以及其透明度和相互制衡運作的方式,是一個真正的加持,為此我一天比一天更感恩。事實上,如果西藏社會在一百年前能有這般的透明度與相互制衡,我相信當前重複宣稱認證祖古的問題,會大量減少。
一種富足而非匱乏的心態
將近千年以來,佛教一直都不是世俗定義中的富裕傳統。想想看梵諦岡銀行的八十億美元資產、麥加年度朝聖的百億美元花費、印度教帕德瑪納巴史瓦米寺廟(Padmanabhaswamy Temple)兩百二十億美元的庫存,或是蒂魯帕蒂寺廟(Tirupati Temple)中供奉的Venkateswara神祇所穿戴的一千公斤黃金。相較於世界其他主要宗教,佛教一直在經濟上十分吃力。
浪漫主義者可能會好心地將這種困境歸因於佛教的哲學思想和出離傳統,並且想像佛教歷史上的黃金時期,即意味著出離的禪修者遍布山林。但是他們忘却了那段時期存在著護持佛法研習與修持的大護法王,諸如西元前三世紀孔雀王朝的阿育王,還有西元七世紀時的唐朝女皇武則天等等。然而,幾百年前開始,這種官方形式的供養護持已不再出現,佛教幾乎在其發源地被抹滅淨盡。
此種護持衰退的結果是,當今佛法中心必須艱辛地出租場地給瑜珈或按摩工作室,以及健身課程,才能勉強支付其帳單和房租。這是過去布達拉宮、敏卓林寺院和那爛陀大學未曾需要做的妥協。
隨著當今的鬆懈情況,墮落不可避免地悄悄發生。例如,令人高度質疑的「老師」試圖在佛法中心提供課程,以證明自己的正當性。然而,由於這些佛法中心資金匱乏,只好別無選擇地把場地出租給這些不可信任的傢伙。
在今天,我們確實仍然可看到,寺院會獲得一些傳統的供養,但是給予在家修持者的護持幾乎不存在。有些在家居士是更好的修行人,比很多出家人更熱忱於研修佛法。現今,要為城市裡的佛法中心和教師培訓等專案募款,仍然相當困難。
認為在家修持者必須或應該籌措自己的修持所需,事實上是種匱乏的心態。這就如同我們看到有人供養數千盞油燈,卻認為是炫富而並不隨喜。事實上,對於較富裕功德主的一種微細憎惡感,就和聲稱自己無能力供養相似,是一種匱乏的心態。
此日此時,當今的條件下,我們必須克服這些狹隘的觀念,以超越金錢的觀點看待財富。我們可以深深地感激值遇佛法的福報,讚歎愈來愈多在家居士修持佛法,也可以歡慶我們的世界與經歷之豐富多彩。
因此,供養不必只是金錢的形式。事實上,欽哲基金會鼓勵大家貢獻時間、專長、依自己的意願提供服務,以利佛法繁榮興盛。
願景宏大,細節周密
我們也可以培養更寬廣、更長遠的視野,從各種新的角度,配合今日的實際需求,來看待我們的工作。因此,我們必須不只如同過去一般,護持僧侶或洞穴中的閉關者,也要教導寺院的廚師採買對環境無害的本地食材,烹調更健康的伙食。以及在一般意想不到的場所──例如商業管理學院──培訓祖古和佛法中心的領導人。
但當我們思考宏遠之際,欽哲基金會的成員也必須確保妥善使用每一分錢,沒有絲毫浪費。這可能聽起來很矛盾。但這表示我們最宏觀、最大膽、最有遠見的計畫都必須合理規劃且經濟務實,而非妥協或降低品質。
例如,如果一個計畫以低於預算完成,我們要避免一般非營利組織的心態和作法,花盡所有餘額。因為我們的工作是精神性與宗教有關的,必須時時憶念計畫剩餘的金錢來自於他人的虔誠供養,只許謹慎運用這些供養,以符合護持者深切的願望。
這樣的見地與我們實際擁有的資金數額無關。即使我們有一百億美元,而某項計畫結餘十美元,這十美元也應該儉省起來,不該浪費。事實上,這是一種個人修持──把這些結餘視為護持者的神聖捐獻。當我們不浪費的時候,也同時在作供養。
使用自己的金錢時,我們可能非常慷慨或揮霍無度。但欽哲基金會監護他人的金錢,因此我們必須謹慎並明智地運用捐獻的每一分毫。這樣負責和究責的態度,不僅是一種道德行為,對於在美國註冊的非營利組織來說,也是法律義務。
因此,我們小心地監管欽哲基金會的受贈對象,包括寺院、學院和一切受到護持的個人和計畫。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對於每項花費──從教授津貼到旅行支出──總是以「能省則省」的素樸政策執行,以使我們的運作保持單純與優雅。
這樣的精勤,包括盡心盡力安排基金的分配、刪減不必要的花費,並非總是輕鬆愉快的任務。但當欽哲基金會收到愈來愈多的護持需求,我們的事業日益增長之時,這樣的謹慎作法亦日趨必要。
— 宗薩蔣揚欽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