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哲基金會的緣起

2001年,仁波切帶領一些弟子,前往四川德格宗薩寺/宗薩康傑佛學院朝聖。弟子們在途中談及仁波切對寺院任重道遠,討論可以成立基金會並有效地管理資金。仁波切贊同他們的建議,但希望資金不只護持他的寺院,也能利益世界其它各地的佛法事業。這就是欽哲基金會誕生的緣起。為了護持佛法的研習和修持,由仁波切的弟子和朋友共同合作籌設,基金會於2001年末正式成立。仁波切委任陳季佩為執行長,至2016年她已經以全職義工的身份服務了15年。基金會董事會成員每年與仁波切會面,討論實現仁波切的願景和提升基金會影響力的方法。這些會議不但緊張刺激和啟發心智,還往往充滿驚喜。仁波切對弘揚佛法的願景十分宏大,深具啟發性。幸運的是,基金會的集資方式雖然低調,仍能達成每年設立的目標和期望。基金會自成立迄今,世界各地眾多義工不遺餘力地無償付出,並且由於沒有實體辦事處,令基金會的運作成本遠低於非營利組織的一般標準。基金會的宗旨之一是不投資於建設基礎設施或建築物上。創會15年後的今天,基金會才開始設立了少數必要的有給職,以因應基金會的成長需求,但仍保留以無償義工為主的組織架構。源於期望根除眾生痛苦根源的殷切之心,欽哲基金會實為一項全球性的努力成果。

仁波切談欽哲基金會

 

djkr因為15年前在德格宗薩寺的一席話,現今欽哲基金會已在30多個國家護持佛學的研習和修持。仰賴善友們善巧地募集資源和管理資金,我們得以提供數百萬美元善款支持各種佛行事業。有人計算過,我們已經直接利益超過一萬人。我期盼藉著受益人對佛學的研習和修持,佛陀的教法得以弘揚十方。

我們嘗試找出有志於研習和修持正統佛法的人士和計畫,支持他們為世界帶來正面影響的行動。我們的第一步是設立寺院基金,護持印度、中國和不丹二千多名僧尼。以前我連基金為何物也不懂,現在卻了解這套運用經濟體系的方式,實有成效。我們選擇從護持僧尼開始,因為傳統佛學院是孕育未來佛學教師之地,其優良文化必須小心維繫。

踏出這一步後,我們終於可以向外著眼,運用創意,思考如何盡可能幫助更多的人。例如,有些非常好的人苦於財政困難,無法參與閉關,因此我們設立獎學金來護持各地的弟子和修行者。我們也護持「佛教數位資源中心」(Buddhist Digital Resource Center, BDRC。前身為「藏傳佛教資源中心」Tibetan Buddhist Resource Center, TBRC)、貝葉基金會(Fragile Palm Leaves Foundation)等組織,從而支持佛教文獻的保存、數位化和推廣。這種種經驗都令我們獲益匪淺。

累積了這些經驗,欽哲基金會有能力迎接更高的目標和更大的願景。我們如何弘揚佛陀教法,利益所有眾生呢?我們的活動規模在擴大,服務所及的地域和人口在增加,我冀望人們了解到,支持我們的行動,是個難得的機會,將帶來深遠的歷史性影響。世界各地對佛法的興趣與日俱增,欽哲基金會已準備就緒,隨時以創新和富有遠見的方式來面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