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仁喜是一位著名的建築師。除了本業,他也孜孜不倦的為宗薩欽哲仁波切與欽哲基金會工作,協助人才培育及弘揚佛法等工作。我們訪問了有關他的生活以及他在基金會所參與的工作,以下是訪談內容。

我想,欽哲基金會的宗旨是將佛陀的智慧令全世界的人都能分享。這是一個非常宏大,非常無私的態度。尤其在當今重視智慧財產權,著作版權的年代,這種願景聽起來或許很奇怪,但是,因為佛陀的智慧是人類智慧非常重要的一環,歷史更證明了它在多種文化中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所以,欽哲基金會的事業、遠見和職責,我個人非常佩服,而且要呼籲大家支持。因為這是人類的重要資產。至於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讓世界上所有對於佛陀智慧有興趣,想要瞭解、實踐、研討和修行的人,為他們在此過程中,提供資源,給予最大的幫助。這便是很好的成就,因為佛陀的智慧並不需要我們再去做任何的改變。只要將其傳播出去就好。

事實上,我個人並未為欽哲基金會做了什麼事情。反而,欽哲基金對我幫助很大。當然,我非常感激仁波切給我們的教法,以及對我個人的照顧、關懷和指導。從1984年遇見仁波切直至今天,他給了我太多、太多智慧上的指導。我常常覺得,自己好像一艘在黑暗中航行的船,忽然看到了燈塔的燈光。在我生命中許多混亂混沌的時刻,幸好能夠有這個燈塔的指引。

說到翻譯,這幾年很榮幸地,我有機會翻譯了仁波切的一些書籍,也在仁波切的教授時,做現場的翻譯。不過我覺得,雖然很多人會過來說「謝謝您的翻譯」 。可是,收穫最多的卻是我自己。我是一名建築師,從未想過有一天我會成為一名譯員。雖然我現在對於翻譯非常有興趣,但因為我並不是受過科班訓練的譯員,所以翻的並不好。整個事情是從2000年去五臺山朝聖的時候,我祈請仁波切來臺灣教導《普賢上師言教》, 仁波切回答說,好,你把書翻譯出來,我就來教。結果,這一拖,就拖了10年,我才把這部書翻譯完成。記得當時我的第一個反應是驚嚇。我和仁波切說,不可能!我怎麼可能翻譯這本書呢?當時,仁波瞪著我,瞪了很久,然後對我說,是的,你可以翻譯。所以,其間經過很多人的幫忙,其實並不是我一個人的努力而已,花了10年的時間,我才譯完了這本書。而仁波切就在翻譯完成之後,果然來到臺灣教授了《普賢上師言教》。也正是因為這本書的因緣,我才開始對翻譯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同時也有幸前前後後翻譯了仁波切的一些著作。我想,這對我個人粗淺的學習佛法,有很大的幫助。如果也因此令一些中文讀者受益,給大家提供了方便,那純粹是額外的紅利,並非我的發心。我當時完全沒有任何讓中國讀者讀到仁波切的著作這樣的發心,即便現在也沒有,這完全是我個人的私心。

的確,有很多人問我,您怎麼可能既要工作,兼顧兩個辦事處,還有家庭、要到世界各地為仁波切翻譯、翻譯書籍、同時還要 吃喝玩樂……,當這樣的問題被問過許多次之後,我也開始有點懷疑是不是我真的做了這麼多事情,一定是有某些事情沒有做好,才可能把這些都塞進到一個人時間表之中。

據說,還有聽到「謠言」說我每天還要花一、兩個小時修持佛法。所以,我也借此機會將真實的狀況告訴大家。在那「假設的」一、兩個小時中,我是假裝在修持,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妄想,或者是在打瞌睡。另外,我想我或許有某種程度的自我強迫症,永遠很想把事情很快地做完。工作上這樣,在翻譯上也是這樣。如果有什麼東西要翻譯,我就會有一種無可救藥的,迫切地要把它快快翻完,幾乎病態的渴望。所以,也許因為這個原因,乍看之下,事情做得很快,很多。但是,如果內行的人仔細看看,大概沒有一件事情都做得好,不論是建築還是翻譯。有一點像是速食店的廚師,菜燒得很快,看似好像能吃,但是如果米其林餐廳的廚師來品嘗,或許會當場嘔吐。

不過,我自己感覺,雖然假裝的修行,或者打瞌睡的修行,時間久了,好像對工作上也有些幫助。回想起來,年輕的時候,自己想要與眾不同,想要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東西,想要一鳴驚人,想要做出一個建築令所有人都涕淚縱橫。可是,慢慢地,從我這種偽裝的修行之中,好像令我在工作上的態度變得稍微比較放鬆,輕鬆而且比較能夠享受工作的樂趣,不再那麼期待工作的成果所帶來的榮耀,而是從做事本身獲得滿足。我也總在想,如果我真的認真修行,說不定我會更滿足。可是,因為我對每種事情的投入都不多,所以已經覺得值回票價了。另外,每天花一段時間自處,至少可以花少一點的時間在社交媒體上胡言亂語,也是一種收穫。在我的孩子們要離家出去上大學之前,我都給了他們一個「爸爸的禮物」,那就是教他們打坐,希望他們都能學會獨處而不孤獨。

我想,仁波切對欽哲基金會的期望,是保存佛陀的智慧,令更多的人可以接觸到佛陀的智慧。同時,他對於人才建設(Building People)比設施建設(Building Building)更為重視。仁波切常常提起,從某種程度上,已經有很多人在建設寺院,建設設施。然而,真正去培養佛法的人才,需要更多人的努力。所以,在這方面,雖然我本身是蓋房子的人,但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智慧的觀點。如果,一個宗教的建築沒有內容和內涵,不論建設的如何輝煌,也只不過是淺薄而表面的功夫而已。另外,為了讓佛陀的智慧可以分享給更多的人這一志業上,欽哲基金會也提供了很多方式,讓每個人可以從各種不同的方面來共襄盛舉。而不一定要集合成一個非常大的項目。像是在大學成立佛學教席是很大的專案,需要很多人的努力和很多的資源。但同時,我們也可以從小的方面做出努力,例如鼓勵每週或每月捐助很小的金額,這或許就可以資助在緬甸或者斯里蘭卡的某位比丘或比丘尼的佛法研修。這是一個眾人聚沙成塔的努力,即便我們的一點點心意,也會成就很多不可想像的成果。正像我們在佛經上讀過的,佛陀時代有一位很貧窮的婦人,只有些微乞食來的錢餬口,她以僅有的這些錢供養了佛陀一盞燈。結果這盞燈燃燒了很久都不熄滅,舍利佛在清晨時看到這盞燈仍在燃燒,正想把它熄滅時,佛陀說:這盞燈是無法被熄滅的,因為它的願力太大了。我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個人微小的努力,伴隨著很大的願力來點燃這盞燈,讓這盞令佛陀教法持續在這個世界上被更多人接觸到的明燈,永遠點燃,永不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