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拉‧安‧威爾金森與「佛教數位資源中心」(Buddhist Digital Resource Center)執行董事詹恩‧榮尼斯(Jann Ronis)和獎助及計畫經理菲利普‧曼查卡(Phillip Menchaca)在劍橋一家餐廳會面,暢談「佛教數位資源中心」的過去和未來。繼續閱讀,了解「佛教數位資源中心」將收藏範圍擴展至東南亞語文文獻,以及他們為學者和修行者彙整更多資源的計畫。
莎拉‧安:詹恩和菲利普,請你們介紹一下自己,然後告訴讀者:兩位最初如何和佛教數位資源中心結緣?
詹恩‧榮尼斯:我在2018年7月加入佛教數位資源中心,擔任執行董事。2006-2007學年期間,我在佛教數位資源中心擔任訪問學者,它當時名為「藏傳佛教資源中心」,所以我在這裡已經超過十年了。上任執行董事一職前,我還在學術界,是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宗教研究所的研究生,專攻佛學與藏學研究,也前往不少西藏寺院實地考察。在維吉尼亞大學就讀期間,我在中國待了三年半。
2008年,我從研究所畢業,經濟衰退期間在法國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教授休假時,我接管他的課程三個學期,且獲得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講員教席,在那裡待了七年。我很喜歡加州生活,除了佛教數位資源中心的這份工作,沒有任何其他工作能讓我離開。
菲利普‧曼查卡:我在2017年來到佛教數位資源中心,之前在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擔任科學與靈性項目的專案經理,工作範圍包括創建新網站,內容包含了媒體產品,以及與佛教和科學界人物的訪問。
我在佛教數位資源中心負責發展與傳訊,而角色正逐漸演變成計畫管理。
詹恩:菲利普只比我早一年加入,聽起來很奇怪,因為以一個比我資深沒多少的新手來說,他對運作上的優缺點瞭如指掌,時時刻刻都從策略層面思考。中心所有工作人員,包括資深前輩,都非常投入,大家一同努力規劃專案和解決問題。
莎拉‧安:身為執行董事,你的首要任務是甚麼?
詹恩:我監管佛教數位資源中心的東南亞擴張事業。坦白說,我不確定有多少使用藏文資源的用戶聽說過我們在東南亞的重大計畫。這些項目將在一年內上線,我肯定中心的長期用戶會讚嘆不已。我們正開始為上千文獻提供緬甸和高棉語文版本,包括巴利文的文獻,所以佛教數位資源中心將迎來一個全新的用戶群,我為此感到特別振奮。

我還有一項需要處理的事務:鞏固中心的基礎設施。這是我們的用戶看不到卻非常重要的部份。很慶幸,有像欽哲基金會這樣的組織撥款支持我們的整體運作,這至關重要。如果缺乏資金購買儲存空間、維護伺服器、聘用新人、確認所有資料都經妥善儲存和整理,我們就會沒有前進的動力。
展望未來,身為藏學者,我希望啟動不丹計畫,以及重新聯繫印度的合作夥伴,以擴增藏文相關收藏。我也想往教育資源發展,如編纂詞典。我認為佛教數位資源中心應該發展成文獻資料庫和詞典工具的首選。
莎拉‧安:從藏傳佛典擴展至更廣泛的佛教經典,為何如此重要?
菲利普:從藏文文獻擴展至更寬廣的佛教傳統,給我們機會整合全世界的佛教文獻,讓修行者、研究員和學者得以了解不同文獻之間的異同和文獻的傳承歷史,且將所有佛教傳統在同一個平台上統合。
詹恩:擴大規模涵括所有佛教文獻還帶來一項好處──成就了我們與世界各地許多姐妹組織、科技公司和佛教社群之間的重要夥伴關係和合作機會。
莎拉‧安:轉型計畫到目前進行得如何?是什麼促使中心企圖擴展?

詹恩:大約在2015年時,中心的一些贊助者表示:「中心已經完成其任務,掃描了所有琴恩‧史密斯的收藏品。如果中心可以擴大規模,找到新的存在理由,我們鼎力支持。但若中心沒有這樣的計畫,身為捐助者,我們不想護持無動力的計畫。」
我之前的執行董事傑夫‧沃曼(Jeff Wallman)知道佛教數位資源中心可以發揮更大作用。他獲得一筆資金,2015年於柏克萊舉行了一場大型會議。我當時人也在柏克萊,一位與會者告訴我:「大事要發生了。佛教數位資源中心在短期內若非縮編,就是擴展。」幸運地,佛教數位資源中心在會議中提出一個獲得何鴻毅家族基金會和欽哲基金會支持的計畫,之後我們就開始擴大規模。感謝傑夫的努力。我真的非常幸運,能在這個組織最有力量和成長茁壯的時期承接這份工作。
時光快轉到現在。委員會建議:如果我們想將佛教數位資源中心定位為更大佛教世界的參與者,我們應該與貝葉基金會和「尼泊爾德國手稿編目計畫」(Nepalese-German Manuscript Cataloguing Project)合作。貝葉基金會讓我們首度躍入這個新的工作領域。那時我們決定擴展收藏東南亞文獻,因為這將有助於使中心的收藏更多樣化,而這些貝葉文獻也的確瀕臨消逝,且未獲應有的關注。
菲利普:它們很少受到關注,瀕臨消逝危機。在東南亞地區,氣候就是保存貝葉文獻的巨大挑戰,特別是在資源罕至的偏鄉寺院所收藏的貝葉手稿。
詹恩:每一代都需要有人重新抄寫那些手稿,但現在已經沒有人擔任抄寫員了。
莎拉‧安:它們現在的狀況如何?
菲利普:那要看情況,有些還可以,但是很多都在消逝。
詹恩:文獻缺乏理想的儲存環境。即使是柬埔寨國家圖書館的文獻也置放在缺乏空調的房間。它們置於櫥櫃中,遭受蟲害、鼠患和霉變威脅。
菲利普:許多地方沒有適當的消防系統。在巴西國家博物館被惡火付之一炬之後,我深切覺得此種悲劇可能在東南亞的這些機構隨時發生。那些地方的電線接線不良,沒有火災防護。當我們的團隊訪問蒙古國家圖書館時,他們說:「他們的消防系統是一桶桶的沙子。」
詹恩:我曾經在2013年親眼見過那一桶桶沙。
菲利普:巴西發生的慘劇很可能在東南亞重演。因此,數位化這些文獻,確保其安全,並可藉由網路取得,是重要且緊急的任務。
有一些傑出的學者,但我們之中大多數不是學者。中心目前從事的工作與一般佛教徒關係為何?
詹恩:我們的事業至少有兩點與一般佛教徒密切相關。第一,它有助於維繫亞洲佛教傳統的活力和強健。目前在高棉佛教寺廟基金會(Khmer Buddhist Temple Foundation)的支持下,我們將前往柬埔寨。在當地,這個計畫可以活化舊事物,重新復興傳統,而這種振興方式可以推展到全球佛教社群,比如蒙古。
例如,在柬埔寨金邊的不同檔案室中,收藏大約35,000卷的影片或手稿。毫無疑問地,它們是無價的瑰寶,蘊藏著精彩多樣的柬埔寨佛教文學:詩歌、故事與佛陀本生傳等等。
第二,我們的工作如何能與更廣大的佛教社群相關?我們所保存的文獻全是譯者的翻譯素材。我現在還不是在談「八萬四千.佛典傳譯」以及佛教數位資源中心所提供各種版本的經典。資源中心的收藏包括許多通俗作品,例如禪修手冊、故事與虔敬心之作等等。這些作品的翻譯將提供一般行者,以及對佛教思想和文學僅感到一時興趣的人閱讀。此外,在智慧出版社(Wisdom Publications, 譯按:美國主要佛教書籍出版社之一)和其他出版社出版的所有優秀書籍中,譯者主要通過佛教數位資源中心獲取原始文本。
當然,譯者會與他們的上師一起工作,但是當他們著手翻譯時,他們會造訪佛教數位資源中心。因為,雖然上師可能會給他們一份文本,但是這文本往往有抄寫錯誤和難以理解之處。因此,另一個版本會有助於解讀,這就是佛教數位資源中心發揮功效之處。
菲利普:柬埔寨也是佛教數位資源中心如何裨益佛教傳統的一個有趣例子。我們的計畫顧問特倫特‧沃克(Trent Walker)說,許多我們在金邊所數位化的文本已經沒有人在使用。僅僅非常少數人仍持有紙本手稿,而這些文本包含許多祈禱與祭儀。許多柬埔寨僧侶和修行者(特別是年輕一代)都對此感興趣,但他們無法接觸到這些文本。我向僧侶和修行者展示了這些文本,他們說:「哦,讓我們做這個儀式。我們聽說過它,但以前沒有做過。」 這些儀式目前已經無人進行。因此,柬埔寨計畫可以為高棉文化和高棉佛教的復興帶來助益。
詹恩:是的,中心對藏傳佛教的影響就是如此。除此之外,我們還將數位科技應用於文本。當我在面試這份工作時,中心財務主管要求我來場矽谷常見的即興電梯演講。我當時完全沒有準備,但是我說:「我們正在利用科技讓佛教嘗試一些前所未見的創舉。」

確實如此,我們不只是保存文獻。我們正在使用光學字符識別技術將掃描文獻轉成電子文本,使得這些文本能夠立即在行動設備上以我們的圖書應用程式 (library app)取得。這就是我們的工作之一,並以這樣的方式為佛教國家的人們提供靈感和協助。
我們可以幫助更廣大佛教徒的重要方式,就是上述兩項:振興當地傳統,以及為譯者提供文獻素材。長遠而言,我們的董事會主席希望能夠讓大眾更了解佛教數位資源中心的收藏內容,那將會是一個真正的轉變。我現在還無法做出任何承諾,只能透露:中心目前正在醞釀想法,試圖提供更多資訊以供一般大眾使用。
我們無法滿足所有人的期望。我們成功的關鍵始終是專注於本職。我們從未涉足翻譯領域,我們也不會成為百科全書。我們雖然使用不只一種語言,但是我們只經營一個圖書館,也就是一個檔案庫,並且以此精進我們的專業技術。現在,我們謹慎且有策略地擴展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