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森霞仲仁波切在美國
觀看視頻
Lucy Armentrout 撰稿
如果要簡單描述欽哲基金會對於護持佛教所做的工作,我會說:「築橋」。基金會的計畫築起社會與學術界互相了解及友誼的橋樑,並且對於佛教發源地的印度給予財務支持,因為在印度,佛教曾受到保護、活躍了好幾個世紀,並且在近代開始興盛。基金會對於訪問學者的資助,特別是最近對於訪問學者董森霞仲仁波切之支持,完美地體現了基金會在新舊佛教世界之間築橋的願景。
在2013年,欽哲基金會贊助董森霞仲仁波切於印度接受三個月的英語密集訓練課程,隨後於2013秋季學期,送他到加州柏克萊大學作為訪問學者。為了符合築橋的概念,即一個可以兩處交換想法的架構,仁波切在柏克萊花同樣的時間在教學和學習。他大部份的時間都待在柏克萊,行程很緊湊。
董森霞仲仁波切在九歲的時候被認證為祖古,之後進入哦寺接受密集的儀軌實修訓練。在他十五歲時,宗薩欽哲仁波切邀請他到宗薩佛學院,他在那裡學習並於2005年取得堪布學位。而後在仁波切的敦促下,他接下管理位於錫金距離甘托克不遠處的薩迦寺職務,並照顧該寺的僧人。目前他仍然擔負這個責任。
仁波切住在柏克萊的國際宿舍,這是一個為了國際學生需求而設計的學生宿舍。他特別喜歡國際宿舍的開放用餐空間,那樣的空間鼓勵學生們互相交流,讓他可以遇見並向來自好幾十個國家的人學習。仁波切發現在國際宿舍以及大學裏的人都很開放,並樂意與人對話。但身為一個僧人,他感覺到同學們對他特別尊敬,並期待他是「非常平靜、是素食者並且有一點的證悟」。以我們所強調的社會公平而言,他不期望加州人會對他有這樣的看法。儘管有些微的社交障礙,但他說他可以從很多同學身上獲得許多不同的觀點與多樣的學習風格。
仁波切參加英文寫作課程,也學習物理與化學。他對於選修「藥物與腦」這門課覺得特別興奮,因為他對西方關於腦與心智的概念感到有興趣。這些科學課程讓仁波切得以從一個新的視野來切入他的研究,這些課程讓他認識了不熟悉的基本原理,例如:複雜的數學計算及理論、西方的科學方法、對於宇宙以及物質本質的基本假設。仁波切很開心也很驚訝,在經過數週充滿挑戰的學習後,這些科學課程並非他原來想像的難以理解。如仁波切所描述的,西方的科學課程使他的心智以一種新的方式運作。這對他來說是一種深刻且快樂的經驗。
在課餘時間,仁波切是幾位研究生的學習顧問,這些研究生們需要仁波切就他們博士論文中的翻譯內容以及對實修的理解提供協助。他同時也在雅各.道爾敦(Jacob Dalton)教授的佛教研究課程中授課,並討論佛教徒的寺院生活。道爾敦教授形容,對許多學生來說,仁波切的談話是這門課最精采的一部分。
仁波切經常參與國際宿舍學生的戶外活動,去看看舊金山的景點。這些社交場合對於仁波切來說很重要,他利用這些機會觀察並增長他的英文能力以及非口語之溝通技巧。令人驚訝的是,在加州柏克萊大學作為一名訪問學者,他所面對的所有挑戰中最大的是——如何在不冒犯的情況下,中斷西方人的談話。
身為一位訪問學者,仁波切敏銳地觀察到,不同的人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去學習。他指出,這就是佛教呈現的方式──對於不同的學生以不同的方式給予教授。然而,他身處於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以及不同的學習風格中(在國際宿舍),加上他對於道爾敦教授教學方法的觀察,和他對於指導之研究生採取理性方式之觀點,以及在學習西方科學的個人經驗等等,這些都讓他深深體會到教學方式的多樣性,並且將每一種方式應用在適當情況中的重要性。他相信身為一位訪問學者所學習到的,可以使他回到錫金後對於僧人的教學更豐富,也有助於未來他教導其它國家的學生。
對於欽哲基金會贊助他這一年成為訪問學者,仁波切表達深深感激。他表示,這樣的經驗比他預期的還要好,這經驗主要提供給他三項益處:有新的教學方法可以應用;有新的分析技巧可以加強他的理解力;與西方科學知識的接觸,促使他更加體會佛教教法在現今世界中的美好與價值。
董森霞仲仁波切藉由欽哲基金會的「橋樑」,從印度跨越到美國,獲得並發展相關的技術與知識,以便於日後將佛法知識教授西方學生。令人鼓舞的是,在返回之旅中,他也將西方的學術工具以及對於文化的洞察力帶回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