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

2022年8月欽哲基金會在尼泊爾已開展工作超越十五載。自2007年和「自生智佛學院」創立聯合奬學金開始,以及通過與當地一些基層組織建立起伙伴關係,包括「喜曼格迪寄宿學校」、「為尼泊爾教學」和「南嘉佛教學校」,如今我們在尼泊爾護持豐富多元的項目,而且將繼續在這獨特非凡的國家擴展我們的工作。

尼泊爾培育人才

莎拉‧米斯特(欽哲基金會尼泊爾計畫協調人)供稿

欽哲基金會的一些尼泊爾項目,其緣起乃是2015年大地震之後的關愛重建,當時的著眼點是為尼泊爾的長遠利益培育人力資源。有賴蓮心基金會的朋友和尼泊爾當地友好的協助和建言,我們發掘了一些合作伙伴。

Shree Mangal Dvip logo

喜曼格迪寄宿學校

基金會其中一個護持的對象是來自尊貴的創古仁波切在博達大佛塔旁興辦的喜曼格迪寄宿學校的畢業生。這些年輕人大多來自如努步日、馬南、蘇姆、納爾等與世隔絕但篤信佛教的貧窮地區。這些學生每次由加德滿都返鄉,在經過漫長的公車旅程後,還要徒步多達四天的時間。在他們的家鄉,只有寥寥幾所學校,因此大部分適齡的小孩都會被送到加德滿都山谷或印度的寄宿學校或大型的佛學院。他們從十年級畢業後,都受到很大壓力要回家照顧家庭或幫補生計。中學畢業對他們來說已是了不起的成就,鮮有喜瑪拉雅山區的兒童有機會或資源完成專上教育。計畫負責人貝瑪努布和學生以及他們的家人緊密合作,以確保他們得到理想的成果。目前在加德滿都共有七位學生獲得資助修讀醫療助理(赤足醫生),還有一位攻讀公共衛生學士學位。

Graduates Tsewang Buti, Karma Nangsel, and Youden Lhamu (left to right) delivering patient care during field training. Photo courtesy SMD

上圖:畢業生Tsewang Buti, Karma Nangsel 以及Youden Lhamu(由左至右)在醫療實習訓練期間照顧病人。圖片來源:喜曼格迪學校

Pema Nurbu with potential students Sangye Dolma, Pasang Lhamu, and Susmita Rai in Kathmandu. Bottom: The program’s first graduating students, Youden Lama, Tsewang Buti, and Karma Nangsel in college uniforms. Photo courtesy Pema Nurbu and SMD

上圖:貝瑪努布和準備入學的新學生Sangye Dolma、Pasang Lhamu 和 Susmita Rai攝於加德滿都;穿著校服的首屆畢業生 Youden Lama、Tsewang Buti 和Karma Nangsel。 圖片來源:貝瑪努布及喜曼格迪學校

欽哲基金會資助的這項為期九年的獎助金計畫,如今已進入了第六個年頭。計畫的一個前提條件是,學生在畢業後需要在尼泊爾的偏遠地區參與不少於三年的服務工作。無論在學習或畢業後服務期間,為確保學生的安全和計畫的成效,適當的評估、支援和協調都是必須的。首屆的畢業生在今年成功考取官方醫療執照之後,便會展開醫療服務工作。在新冠疫情之下,他們遇到了無數障礙,因此,所有無懼各種困難、在學習進度受阻的情況下一直堅持下去的學生,都值得我們擊節稱賞。

長久以來,我們的合作伙伴喜曼格迪寄宿學校在創古仁波切高瞻遠矚的領導之下早已利益無數喜瑪拉雅山的孩童。一同成就此項計畫的人包括雪莉‧蓓蕾兒、 阿闍黎旺秋(喜曼格迪寄宿學校的前校長) 以及此獎助金計畫負責人貝瑪努布。

Pema Nurbu in his village,2021. Photo courtesy Pema Nurbu

上圖:貝瑪努布攝於他的家鄉,2021。圖片來源:貝瑪努布

我的名字叫貝瑪努布,我來自努步日,一個位於尼泊爾廓爾喀省北部一個非常偏僻的喜瑪拉雅山谷。由加德滿都出發要坐一天公車、再走兩、三天路才能到達我的村落。我在1992年入讀喜曼格迪寄宿學校,到2003年 4月畢業。之後我在加德滿都攻讀資訊科技,期間有兩年我同時在喜曼格迪寄宿學校履行服務,當辦公室助理。畢業後,我做過電腦科教師,同時負責帶領藝術與設計科的課外活動。我也參與過一個稱為Rewa Alliance(「難民婦女聯盟」)的非牟利團體,它隸屬於總部位於澳洲的另一個非牟利機構Hope Alliance(「希望聯盟」),在尼泊爾組織改善喜瑪拉雅山區兒童、個體和家庭生活素質的倡議和項目。

在2019年,我有幸成為欽哲基金會和喜曼格迪寄宿學校一般醫學(救護學)奬學金的計畫負責人。目前參與計畫的有八個學生,另外有五位正在等候入學。我負責引導和協助學生完成三年的課程,並且替他們在有真正需要的偏遠村落配對學以致用的工作機會。通過這項計畫,我願見到更多的學生畢業,然後回饋家鄉,令所有人都享有基本的醫療保障。這也會令孩童的父母被潛移默化,不再侷限讓子女讀完十年級便停學(這似乎是大部份偏遠山村的主流思想),反而會給他們自由,依自己的興趣和熱忱繼續升學。我們也培育學生成為未來的領袖,去建立一個更強韌、健康和興盛的家園。

我永遠感激尊貴的創古仁波切、喜曼格迪學校、希望聯盟、欽哲基金會、以及所有曾助我學習和成長的人。

Teach For Nepal logo

 

為尼泊爾教學

為了配合仁波切對培育人才的願景,我們把資源集中在醫療和教育方面,因為這樣做最符合尼泊爾的長遠利益。

「為尼泊爾教學」(TFN)在改善當地教育素質的工作上發揮著深遠的影響力,是欽哲基金會難得的合作伙伴。TFN為細心挑選的尼泊爾學士畢業生提供一個為期兩年的教師培訓計畫,讓他們受訓後到國內貧困地區的學校教學,並給予適切的支援。我們的伙伴 計畫贊助的首批培訓教師共有十三人,他們被分派到辛杜帕爾喬克縣的五間學校任教。該縣是尼泊爾大地震的一個重災區。

「為尼泊爾教學」的成果驕人,並擁有深具影響力的舊生網絡,堪稱同類基層組織的典範。自2016年起,欽哲基金會至今已贊助了60個培訓教師,惠及的學生人數達1600人。

Teach For Nepal students, teaching fellows, schools,and community.Photo courtesy TFN and Sarah Mist

上圖:「為尼泊爾教學」的學童、培訓教師、參與學校以及當地社區。圖片來源:「為尼泊爾教學」及莎拉‧米斯特

「試想像世界突然崩塌,你熟識的那個世界已然消失,教育要做的是讓你裝備自己以隨時面對這種情境。」

這是我父親傳承給我的智慧,因此我年輕時把光陰都用在發展我的求生和領導能力。後來,我在尼泊爾和美國就有了一些機會去組織青年人訓練求生和領導能力。在美國讀完碩士之後,我在聯合國駐尼泊爾特派團工作,但我對青年工作的熱忱把我帶到「為尼泊爾教學」。我的職責是培育能夠轉化課室、社區和國家的領袖。——「為尼泊爾教學」行政總裁Swastika Shrestha

Swastika Shrestha, CEO, Teach For Nepal, 2021.

Swastika Shrestha

在創立「為尼泊爾教學」之前,Swastika Shrestha在組織青年領導和求生能力培訓以至體驗學習等方面的工作,已累積了逾十二年的經驗。Swastika畢業於美國密芝根州奧利韋學院心理學系,並於紐約康奈爾大學取得公共管理(國際發展領域)碩士學位。她曾於聯合國駐尼泊爾特派團任民政事務主任,並為不同機構擔任顧問。憑著豐富的經驗和專長,Swastika為TFN度身訂造了一個教師培訓計畫。雖然計畫並非宗教性質,但Swastika善巧地利用了各種方法,包括佛教的禪修技巧和心的訓練方法增強學員的自信,並啟發他們以勇氣超越自己的侷限,以期能夠利益在壯麗的偏遠山區深受貧困所迫的人。當地不少青年才俊受她感召,而加入了「為尼泊爾教學」。雖然TFN的總體策略是提供結構性的支持,它確實是由尼泊爾的年輕人為尼泊爾的年輕人營運,並著眼於整個國家的利益。

自2016年起,欽哲基金會擴大了與SMD和TFN的合作範圍,而工作重心亦由地震災後支援變成對喜馬拉雅山區的佛教社群更全面的關懷。

南嘉佛學校

Remote Upper Mustang village,Pal Ewam Namgyal Monastic School,and the mobile school site in Pokhara, Nepal. Photo courtesy Pal Ewam Namgyal Schools

上圖:上幕斯塘村、南嘉佛學院、尼泊爾博卡拉的流動校舍。圖片來源:南嘉佛教學校及女尼學校

2021年欽哲基金會資助南嘉佛教學校和南嘉女尼學校聘請了兩位教師。位於上幕斯塘的南嘉佛教學校與女尼學院相彼鄰。兩校位處海拔3850公尺的高地,那裡冬天的日間平均溫度介乎攝氏零至五度,晚間伴隨大雪的溫度可降至零下二十至二十五度之間。鑑於寒 冬的嚴峻環境,兩間學院在每年十月至來年四月都會搬到海拔較低的博卡拉流動校舍上課。現時兩校共有介乎4至15歲、就讀幼稚園至十年級的74位僧童以及51位僧尼。

 

護持自生智佛學院的學術研習

上圖:自生智佛學院 2021秋季學生。照片來源:自生智佛學院

通過與自生智佛學院的長期伙伴關係,欽哲基金會一直護持在尼泊爾進行的佛教學術研究和修行活動。欽哲基金會暨自生智佛學院聯合奬學金計畫為國際學生提供全日制和兼讀制的奬學金,並且贊助工讀生計畫。從2014年起,又有了一項專為尼泊爾、東南亞以及整個喜瑪拉雅山 區域(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馬爾代夫、不丹、以及居住在喜瑪拉雅山藏民社區)的學生而設的奬學金。去年,共有39位學生受惠於聯合奬學金。

 

閱讀幾位聯合奬學金得主的故事分享:

Raj Kamal Thokar—來自尼泊爾的大學四年級學生。「我很享受研讀佛教哲學和修習佛法。我們一家三口—父母和我—就靠父親微薄的收入養活。我非常享受自生智佛學院的學習生活裡的每一環,無論是聽老師講書、寫論文、或是應付考試壓力。我覺得我的分析能力和對佛教哲學的整體理解都有所增長。佛教哲學尤其引人入勝,因為它挑戰我們對自己和周邊環境的一套約定俗成的感知方法。能夠得到這項奬學金,我感到很幸運。我打從心底深處感謝所有贊助人,全因他們具足仁心和遠見,我才能在自生智佛學院學習佛法。」

Lucia Videla說:「我來自阿根廷一個小家庭,爸爸是藝術工作者、畫家,媽媽是教師。我可以成為全日制學生,全賴得到奬學金和其他資助。我在自生智佛學院獲益良多,讓我有機會學到許多佛教哲學既廣且深的知識,也令我學懂不少人生的道理。我感恩有機會和那麼多有趣的人一同學習,包括同學和老師。在尼泊爾生活也是個非常了不起的體驗。我立志成為一個譯者,把藏文翻譯成英文或西班牙文,為弘揚佛法出一分力。真的很感激你們,給我達成夢想的機會。沒有你們的幫助,這一切都不可能成真。」

來自印度的Tia Sinha「我在自生智佛學院就讀翻譯、文本詮釋和語言學碩士課程的第二年。我很享受寫碩士論文的過程,正在翻譯一部譬喻經(梵語avadāna),是關於佛陀過往生的故事,原文是藏文和梵文。我也很喜愛閱讀出自其他傳統的譬喻經合集以及相關的論著。此外,我們正在翻譯一些相信出自岡波巴大師的道歌。而我也旁聽梵文班(翻譯和傳統梵文)。這個課程讓我有機會累積一點把藏文和梵文翻譯成英文的經驗。這項奬學金大為減輕了我的負擔,非常感謝你們!」

來自哈薩克共和國的Dina Suleimenova 「我在自生智佛學院就讀三年級,我很高興能夠繼續研讀佛學。這兒的環境充滿啟發性,讓我們在變幻莫測的物質世界現實當中學習和修行古老的智慧。這所佛學院亦是數一數二最好的、以最有系統和最直接的方式研習佛法和相關語言的地方。我得到的財務支助令我可以專注學業,可以騰出更多時間學習和翻譯藏文文本。得到這種扶助讓我感到深受啟發和充滿動力。我非常感恩!你們的支持對學生們的意義重大,帶來了真正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