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種子系列 | 第二期
南方人教育計畫:心的探索
2023年8月

欽哲基金會近年來開展和設立了若干兒童教育計畫和學校,為了更加有效地提升其在此領域的影響力,我們特辟「菩提種子」通訊專欄,邀請這些教育計畫和學校的代表來介紹他們的運作和體驗,並特別對應於宗薩欽哲仁波切有關兒童教育的開示進行反思,分享心得。
繼上期「中道教育」後,本期我們介紹南方人教育計畫,該計畫是為不丹德瓦塘確吉加措佛學院的年輕學僧設立的四年期教育計畫。目前,有70名8至17歲的學僧參學其中,這項教育計畫將佛教原則、價值觀和智慧融入主流學術學習中。2022年,南方人教育計畫擴大了其覆蓋範圍,以容納更多來自當地社區和不丹其他地區的青年、家長和教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許有一種方法,能夠讓我們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教導他們:「你有一種叫做『心』的東西」。儘管它聽起來極為深奧,很神秘,但事實並非如此。
——宗薩欽哲仁波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的探索
南方人教育計畫協調人兼校長達瓦供稿
以宗薩欽哲仁波切的願景為指導的南方人教育計畫(Lhomon Education),是一項致力於將佛的核心教法融入學習的各個層面的教育倡議。這些以緣起、無常、智慧和慈悲為中心的教法,融入我們為學生開發的每一個活動、以及我們為教師和社區組織的各項計畫中。貫穿所有這些活動的中心主題,就是「心的探索」。

左:學生們在修持「凝視圖像」禪修;右:學生們描繪「心」
在南方人教育計畫,我們有意識地強調心的重要性,並積極地將心的研究納入我們的課程、覺悟閉關、青年參與倡議、冥想修持和社會活動中。我們的教學方法圍繞這樣一個問題:「你有叫做『心』的東西嗎?」,這個問題在我們的教學方法中承擔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它促使每個人自我提問和自我反思,逐步幫助他們認識到被稱為「心」的無形而強大的現象的存在。

學生們在河畔禪修
其實,關於心的表述(不丹的宗卡語和夏卻普語都稱「心」為「森sem」)在不丹文化的日常用語和社交互動中普遍存在。例如,像「他/她有一顆善良的心(rok sem lekpu cha)」、「我的心很快樂(jang sem lekpa)」、「我的心很悲傷(jang sem shewa)」這樣的短語,都承認了心的存在,這使得我們在討論和探索自己的心時,比較容易聯繫起來。

預科班學生Nyendra Yoezer展示自己以心為主題的畫作
在此基礎上,我們引入了另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心在哪裡?」這常常讓學生感到迷惑,有些人會指向他們的心臟、鼻子或腦袋。作為回復,我們提出各種分析性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探究,例如「準確地說,心在心臟的何處呢?」我們探究諸如顏色之類的特徵、以及與心有關的各種屬性。然而,隨著課程的進展,學生們發現自己無法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
然後,我們的注意力轉向對情緒、覺知和感受的探索,通過諸如下面這樣的提問,「你覺得悲傷、快樂或憤怒嗎?」「你覺得想要踢足球或想要去哪裡嗎?」「你持續不斷地看到和聽到嗎?你覺察到你周圍的事物了嗎?」或是,「你覺得飢餓或感覺癢癢嗎?」我們鼓勵學生表達和討論情緒、感受與知覺來自何處,並最終得出結論——它們都只是我們的心的不同方面。此外,我們強調,心並非僅限於某個人(你自己)、而是存在於所有眾生中。這讓我們能夠認識到其他人可能會有不同的情緒和感受,並認識到尊重各種觀點和見解的重要性。

預科班學生Sangay Thinlay慶祝佛誕日的藝術作品
我們經常在課堂中遇到各種各樣的觀點,學生們會強烈地執取他們各自的想法。他們可能會不尊重他人的觀點,並最終導致激烈的辯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立即展開一場關於心的討論,並允許見解上的分歧。結果,我們觀察到一種逐步的轉變,學生們越來越傾向於認識並重視他人的觀點。
為了幫助他們更善於覺知自己的感受、情緒和知覺,我們還通過簡單的活動來指導學生們。這些活動包括用覺知創造藝術、觀呼吸、清醒地進食、帶著覺知凝視圖像、修持行走禪修、以及觀察感受和知覺等等。在每一項修持的開始,我們通過皈依和發菩提心來確立一個正向的作意和無私的發心。這種深深地根植於佛教修持的架構,對我們有重要意義。我們認為這不僅僅是一個前行的步驟,更是一種根植於我們的心的更廣闊背景的修持和討論主題。通過這些活動,我們強調了冥思的重要性,將覺知當做我們的心的基礎層面來培養,並持續地覺知著我們的覺受。

左:Phurpa Tenzin關於「心」的畫作;右:Thinley Choying Pelbar關於「心」的畫作
對於我們最年幼的「預科班」學生(8到12歲),我們組織了一個有趣的繪畫活動,鼓勵他們表達各自對「心」的想法。看著孩子們在適當的指導下,如何通過簡單的藝術媒介來表達抽象的概念,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我們還運用象徵符號、故事和個人體驗,來探索我們的心的本俱自性。例如,我們檢視了蓮花的象徵意義,重點強調它是如何從泥濘的水中生長、而不染污泥。藝術也被有效地融入於此。故事宣講則吸引了年輕和成年的聽眾。我們利用這個強大的工具,分享有關於心、禪修、發心及其重要性的寶貴領悟。分享個人覺受使得學生們能夠將他們自己的心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顯現建立起聯繫。 此時,我們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例如,「你是否曾經在傷害一隻螞蟻時,三思而後行?」,或是,「你是否感受過施與的衝動,即使你沒有什麼可以佈施?」通過這些問題,我們促進內省和冥思,引導學生領悟,我們都具有本初善。

Karma Thinley描繪自己「變化中的情緒」:太陽代表快樂、雲意味悲傷、散亂的塗色則象徵著迷惑
介紹諸如心和情緒這樣的抽象概念、使之簡明易懂無疑是一項挑戰。對於這一主題的普遍性教育的缺失會導致迷惑,而校園內、外的物質干擾,更是增長了這種挑戰。例如,學生可能會錯誤地將「心」等同於靈魂。
也許有一種方法,能夠讓我們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教導他們:「你有一種叫做『心』的東西」。儘管它聽起來極為深奧,很神秘,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的確有「心」,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對它熟視無睹。我們和孩子們說,「你有一顆心——是不是?」然 後,你告訴他們,「這顆心非常強大,正是心讓你悲傷、讓你想念媽媽、讓你想要玩、想要你的玩具——是心在做這些。」進而,你也要教導他們,「不只是你有心,其他人也有,而且他們的想法、價值觀、喜好、厭憎並不總是和你相似的。」如果我們能夠想辦法讓這樣的同理心深入。我想你們就能夠進一步討論,「這是你的想法,這是你的感知,這是你聽聞的方式,這是你聽取、想象、理解的內容……其他人不一定像這樣理解.」……我認為這就是使我們自己寬容、悲憫、良善、柔韌的基礎……也許,這也是情商的基礎。
——宗薩欽哲仁波切

左:Tashi Gyeltshen畫了一張笑臉來代表自己快樂的心;右:Sonam Yoezer選擇用一朵花來代表自己的心
雖然「心的教育」的影響力難以量化,但過去幾年中我們的向外拓展倡議已經取得了一些積極的成果。教育計畫的許多參與者已經向他們的學生和家庭成員發起關於心的討論。關於這種影響的一個可觀察實例,是禪修練習已經被引介給不丹常規學校中的數百名學生。
簡而言之,在仁波切的指導下,南方人教育計畫正在努力重新定義教育,通過將「心」置於學習的中心,我們希望能對世界產生積極的影響。
本文所有圖片均由南方人教育計畫提供。
相關閱讀:
菩提種子系列
中道教育——一个全球佛法教育樞紐
南方人教育計畫最新消息
謝謝~喜歡這期的內容。很美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