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種子系列 第一期

中道教育

2023年4月

 

中道教育——一個全球佛法教育樞紐

由「中道教育」執行總監諾亞·瓊斯(Noa Jones)供稿

源自宗薩欽哲仁波切的啓發,中道教育(Middle Way Education)運用「天與地」的方式開展兒童佛法教育。這裡的「天」是一個廣大、永恆的願景,指的是開創一個兒童佛法教育的黃金標準。我們的目標是:研究和開發一種新的教育模式,幫助世界各地的家長和學校領導為孩童介紹佛法。

「地」指的是中道教育在各個營地和合作學校的實地工作。例如美國的中道學校(Middle Way School),這所從學前班到六年級的獨立學校位於紐約上州哈德遜河谷,在這裡,遠大的願景得到實時的切身實驗。每天都有學習和拓展這個教育模式的機會。這是學生、老師、家長和行政人員之間的真實協作,是將佛法和諧融入現代學習環境的良機。

在沒有相關教育資源的全套綜合指導規劃的情況下,啓動這樣一個計劃當然是一項挑戰。雖然佛教為教授佛法提供了豐富的框架和體系,然而,其中專門為兒童設計的內容微乎其微。沒有教育理論,沒有經過時間驗證的方法論,也沒有條理清晰連貫有序的適合成長的佛法課程、歌曲和教學方案。而我們需要這些內容以及其它的許多元素,來構建一個現代的課程安排。為此,我們必須要有創造力、足智多謀,還需要一些勇敢無畏。

中道教育在中道學校的校園內開展行動研究,對課程進行測試和實時記錄。 與熟練的進步教育者合作,將他們的經驗和創造力帶入主題,讓佛法自然生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僅有這些“地”之層面的有趣教案,還不足以構建達成“天”之願景、破舊立新的課程體系。教師和學校領導還需要製訂可衡量、可定義範圍、可循序漸進的指標和標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實際開展工作之前,我們先對該領域進行了調研。2016年,我們盡可能多地考察了我們能找到的各個佛教學校和兒童項目。這些研究後來成為我們持續擴展的在線教育網絡的基礎。最終成型的白皮書點明瞭我們有可能落入的困境、以及我們需要填補的空白。我們還研究了一些基於神經系統科學的教育學最佳案例。根據這些研究,我們做出了一個不同尋常的選擇:遠離誘惑,避免將我們的教育模型陷入佛教已有的繁多數目清單——諸如四聖諦、十二尼陀那(緣起十二支)、六度波羅蜜多(六圓滿)之類。我們想要從兒童的實際體驗入手,將身體、情感、智力(身、語、意)的發展都納入考量,然後理念結合實踐,找到適合學生成長的方法。

我們也與年輕的佛法二代修持者深入探討,從他們的故事中學習經驗。我們知道,並不是每個出生在佛教家庭的人都能成為認真的修行者。這些訪談幫助我們最終選擇了現在的教育模式。這些年輕的佛教徒一次又一次地反復告訴我們,在他們的道途中最重要的兩大影響因素是:一是與一位好的老師結緣,二是學習見地的內在邏輯,而不是教條。孩子們並不想被告知該做什麼,他們更想知道事物是如何運作的。我們的結論是,如果你教導因果關係,良善亦會隨之而來。當然,我們也鼓勵基本的道德操守,例如佛教中的五戒,但我們覺得這些並非佛法教育的獨特之處。

就這樣,我們的「主題單元(Thematic Unit)」架構最終成型。中道教育的佛法主題,諸如無常、因果和傳承等等,並不拘泥於任何一個傳統佛教類別——這些主題更注重的是與兒童的興趣和認知能力相匹配,它們也不是固定不變的。2023年,我們有志於探索一個新主題:看不見的世界。經過紐約中道學校和其它各個營地在過去五年中的主題單元實踐,現在,我們已經積累了無數的教案、歌曲、書籍推薦、教師反饋和更多其它內容,目前,這些資料正在被上傳到Atlas Rubicon,這是一個可供各合作學校使用的平台。許多獨立課程已經可以在我們網站的公共資源頁面上找到(目前只提供英文資源)。

 
 

 

但是,僅有這些「地」之層面的有趣教案,還不足以構建達成「天」之願景、破舊立新的課程體系。教師和學校領導還需要制訂可衡量、可定義範圍、可循序漸進的指標和標準(這些教育者術語被用於測定一位教育工作者按一定時間和順序,所達成的教學內容額度)。我們需要制訂與所有「五大學習領域(Five Domains of Learning)」的分類內容、指標和標準相匹配的教師培訓。目前,我們正積極致力於相應的編纂和文檔整理。在課程體系專家和佛法顧問們的支持下,這樣一個課程體系架構的創建工作已經接近圓滿完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按照仁波切的建議,閉上眼睛跳進教室,把它用作實驗室,看看會發生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為了將這一切付諸實踐——將「天」和「地」結合起來——我們需要依靠真正的善知識(梵文:kalyanamitras),即那些落實課程的優秀老師們。我們需要更多人員進入這個領域。感興趣者可以在社交媒體上關注我們、閱讀以往的通訊、瀏覽我們最近更新的網站、並聯繫我們瞭解更多信息。

中道教育本可以選擇另一種方向。我們本可以從眾多的佛法清單中選擇一個,試著將內容塞進條條框框,從一開始就將一切規定得井井有條。但我們沒有那樣做,與之相反,我們按照仁波切的建議,閉上眼睛跳進教室,把它用作實驗室,看看會發生什麼。最令我們驚訝的是,孩子們很容易就能激發出對佛法的熱愛。這是他們的天性。這並不是說啓動這樣一項創新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而全球疫情更是讓這項工作頗不輕鬆。但經由所有這些壓力和熱切,鑽石終於顯露成型。

我們由衷感謝欽哲基金會及其護持者們給我們機會以這樣的方式進行嘗試。對此,我們回報以日漸增多的事實佐證,證明可以用如此自然的、充滿意義而且好玩的方式,將戒、定、慧等佛法概念融入任何學習環境中。

我們想要分享的其中一項佐證是這個「修心系列影片」,在這些影片中,最高年級的中道學校學生們能夠清晰表達,他們從來自10至11世紀的印度佛教大師阿底峽尊者的教導中學到了什麼。

 

第21支修心(Lojong)影片截圖:在中道教育的「成人式(Rites of Passage)」探索項目中,一名學生正在講解修心短語 「常懷喜悅之心(Always Maintain a Joyful Mind)」。

 

現在,中道教育還開始為提供亞洲和南美的學校創始人立項顧問服務。隨著中道教育的成長,這項服務也將逐步擴展,包括從可行性研究、戰略規劃到招聘,從美學設計到課程規劃和教師培訓等所有相關內容。中道教育的模式被設計成具有高可適性、能夠適應不同國家各個學校和營地的獨特條件。目前,我們正積極致力於護持在亞洲創立第二所中道學校。我們將隨著項目進展發布更多新聞。

 

中道教育的團隊正在壯大。佛法顧問有:宗薩欽哲仁波切,吉美欽哲仁波切,菩提比丘,修玄老師(Shugen Roshi),竹究滇津仁波切,恰度康卓,和加倫·弗格森(Gaylon Ferguson)。董事會成員包括:執行總監諾亞·瓊斯,董事會主席布蘭登·李(Brandon Lee),董事會秘書Manwai Ng,恰度康卓,安妮雅·哈特曼(Anja Hartmann),Kuhn Sucharitakul,Michael Macioce 和 Pema Abrahams。 董事會目前正在組建由各個領域的專家所組成的小組委員會。 有關團隊的更多信息,請訪問「關於我們」頁面。

「中道教育採用全面且深思熟慮的方法來設計課程,以服務於世界各地學校的佛教教學。該框架豐富而優雅,體現了佛教的基本要素和佛教教學的實際應用,我們所有人都可以找到關聯之處並從中受益。與‘雲端可持續教育’的合作也在意料之中,此合作增進了學生需要瞭解的內容,幫助他們進一步懂得能夠做什麼、以及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在這個多樣化、不斷變化和相互依存的世界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茁壯成長。」

—— Jaimie P. Cloud,雲端可持續教育(The Cloud Institute for Sustainability Education)總裁兼中道教育課程顧問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