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軍 敬撰

12月初的台北,天氣卻調皮地轉暖,我的身心仍然停留在剛剛圓滿的尊勝佛母千供法會的莊嚴壇城之中。過去十日以來帶領大眾修法的宗薩欽哲仁波切,不辭辛勞地於法會結束後隔日,與欽哲基金會的董事會成員舉行年會。當晚,他還應台灣政治大學的邀請,欣然前往為年輕學子開示佛法。在精彩睿智地解答了同學們諸多關於佛法與生活的疑問之後,仁波切娓娓道出他將代表欽哲基金會頒發其最高獎項「終身成就獎」,給一位數十年來在台灣孜孜不倦教授佛法的老師。這位名不見經傳的老師就是──「高明道」。

宗薩欽哲仁波切與高明道教授, 攝影:Dawa Drolma

高明道是誰?
和大多數讀者一樣,我也是不久前才聽聞高明道的大名。從網上為數不多關於他的簡短訪問中得知,高明道本名弗里德里希·格羅曼(Friedrich Grohmann), 是一位長居台灣、精通中文的德國人,是一個致力於佛教研究,特別是佛教文獻研究和教學的學者。我不免有點好奇,一個德國人從哪裡學來這麼好的中文?他又與佛教在何時結下因緣?

與佛教的因緣
生在路德教派家庭的高明道是在天主教盛行的德國南部長大的。他從小不喜肉食,雖然那時他並不瞭解佛法基於對眾生的慈悲而有茹素之教。幸運的是,他的父母親皆是開通之人,因此他可以在一個無拘無束的環境下成長。當時學校的教育方式也是開放多元的,這使他有機會對各類宗教信仰廣泛涉獵。當他十三、十四歲時,他母親知道他對佛教有興趣,便送他一本由若那諦羅迦(Nyanatiloka)比丘翻譯的德文版《增支部》。若那諦羅迦比丘也是德國人,在1917年至1918年的冬天,他在漢口的看守所中將此經由巴利語譯成德文。這是高明道所接觸的第一部佛經。

學習中文和‘利美’的佛教
約半個世紀前,高明道開始學習中文,最早是他自己摸索,從古文著手,後來他有機會親近兩位僧侶,他們指導年輕的弗里德里希閱讀中文的佛典。這兩位僧侶都不是華人,其中一位上座部傳承的比丘是德國人,另一位藏傳格魯派喇嘛的祖籍是匈牙利,學識廣博,經歷傳奇。所有這些都發生在德國慕尼黑的一個小小的蒙古寺院裡。用他自己的話說,那是高明道對於’利美’──佛教的不分教派精神──的最初體驗。這個體驗影響了他的一生。

在台灣的四十年
高明道在他的《算沙夢影》的序言中回憶道:「1974年底一個下毛毛雨的夜晚,我拎了只小行李箱,抵達臺北」 ,從此他便再也沒有離開過這美麗寶島。在書中他寫道,他當晚首次拜訪了華嚴蓮社的成一法師, 正式在其座下皈依三寶(「高明道」這個名字便是這樣得來的)。他自己也說,來台灣應該是業力使然。當然,如果真要分析,也可以說是因為他對於研究中國佛教的熱情吧。在他看來,當時歐洲的佛學研究,在巴利語、梵語很強,西藏、蒙古方面也有不錯的發展,唯獨有關中國佛教的研究幾乎一片空白,所以他就為人所不為,發心致力於中國佛教的研究。如此,他在成一法師指導下,先進入中國文化大學就讀,以8年時間完成學士,碩士學位。他的碩士畢業論文研究是與《如來智印三昧經》翻譯有關的論題,研究的語言包括中文,藏文,蒙文和滿文,這在當時是一個領先的課題。基於堅實的傳統語言學背景(在中學學了九年的拉丁語和四年的古希臘語,以及後來學習的古漢語等),高明道日後主要從事佛法文獻的編輯,翻譯和研究,並在華嚴專宗學院,佛光大學等校以中文教授佛法。期間他出版論文數十篇,皆也僅以中文著述。他現任的工作包括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專任副研究員,華嚴專宗學院教師,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副教授,以及法鼓佛教學院佛教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他的研究專長包括:梵語、藏文、巴利語、中文;文獻學和經典翻譯。

一位令人流淚的老師
時光荏苒,轉眼已到2018年12月3日下午。在仁波切開始演講之前,欽哲基金會安排了仁波切與高老師和其他幾位台灣佛學界的老師們,在政大的咖啡廳茶敘,現場還有基金會的董事會成員,工作人員,以及基金會的顧問彼得‧史其林(Peter Skilling)教授,大家濟濟一堂,歡言笑語,氣氛輕鬆而歡快。那是我第一次見到高老師,他看起來普普通通,與台北大街上擦肩而過的行人並無二致。期間我突然被一位台灣的年輕佛學學者抓住,要求我為她跟高老師合影。她眼裏滿是興奮和欣喜,告訴我她完全沒有想到會在這裡巧遇高老師,她曾經跟隨高老師學習佛法十多年,高老師是她最敬佩的老師了。她常常在高老師的課堂上,聽著老師的言教而感動流淚。而她自己十幾年來兢兢業業致力佛法的研修,如今也站上了講台,開始為人師表,真是可喜可賀。高老師也記得她,就連多年前她父親做了點心給高老師品嚐的事情,老師也念念不忘,另她感動不已。我不禁思量,這些年來,高老師令多少學子因為他的言傳身教而深入經藏,學習研修佛法啊。看到自己種下的佛學種子生根發芽,想必高老師心中也甚是欣慰吧。

獲獎感言
當仁波切邀請高老師上台領獎之後,高老師恭敬地從仁波切手中接過榮譽狀,卻未應仁波切之邀落座,而是站著先後用英文、中文發表簡短的獲獎感言。他藉由仁波切當晚的演講為緣起,繼而隨喜大眾為聆聽佛法而相聚,並即刻迴向此隨喜之功德。整個感言就是一堂精彩的佛法課呀。他的迴向文這樣說:「願,藉由此細微隨喜之功德,在學術界象牙塔裡佛法的學習能秉持不分教派的精神,對所有傳承,不論大小,皆一視平等,並能真正賞析佛法的真義。」 由此,高老師再次告誡所有學子兩件事。第一,在學習佛法時要抱有不分教派的態度。第二,佛教從文化來說有外內兩個面向,外,指的是佛塔,石碑,佛像,以及義理,經文,學派等;內,指的是心,或者說意。若是學習佛法,這外,內二個面向都是不可以忽略的。

寫到這裡,我的報導要告一段落了。在與高老師短短的交集中,我看到的他不苟言笑,謙遜恭敬,卻也言辭犀利,不留情面。正如高老師在給予莘莘學子的告誡中提到的不分教派和勿忘內以修心,想必他也正是如此身體力行的吧。

後記
還記得我們的老朋友彼得‧史其林(Peter Skilling)教授嗎,他於2012年獲得此「終身成就獎」,他如此評價高明道老師:「他完全無私地致力於佛教文獻的教學,他完全無所求。在這個自我推廣的時代,他是一個楷模和極好的鼓舞。還有,他也很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