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哲基金會很高興地宣佈來自法國PSL研究大學高等教育學院的塞西爾·杜榭(Cecile Ducher) 獲得了2018-2019年度歐洲區傑出佛學博士論文獎。她的論文題目是「消失的傳承:11世紀至19世紀鄂巴噶舉的變遷」。

杜榭的論文記錄了一個鮮為人知,且現已不復存在的西藏噶舉派的傳承。該論文對完整噶舉派的文獻記錄是一次名副其實的巡禮。該傳承的重新發現,使噶舉傳承從整體而言更加清晰,同時也揭示其存在在更大意義上對於藏傳佛教領域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杜榭和她的論文指導老師馬修·開普斯坦(Matthew Kapstein)教授

博士論文獎評選委員會的委員們一致認為:「該論文概念框架清晰,選題新穎,對相對研究不足的領域進行了補充。這項工作為該領域做出了寶貴而獨特的貢獻,具有批判性,而反復認真地琢磨術語又體現其研究的細緻性。它同時還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方法論,通過對歷史學,社會學和歷史人類學等多個領域的研究,使該論文架構了更廣泛的理論框架。

儘管此項目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杜榭對此論文資料的收集篩選令人印象深刻。從十世紀噶舉傳統在印度的起源到噶舉在西藏壯谷(Gzhung Valley)的現狀,她設法記錄了馬爾巴鄂巴傳承的起源、發展、繁榮和消失;從記錄該傳承對其他傳統的影響,到後來鄂巴噶舉嘗試保存和復興其教法。她對用成就者的傳記作為收集宗教,社會力量和傳承概念的有效信息來源討論是具有啓發性的,而其中借用當代法國思想大師之一布爾迪厄(Bourdieu)關於「資本」理論概念的寫作手法嘗試探索是令人鼓舞的。」

委員會熱烈祝賀作者獲得了當之無愧的獎項。該獎項已於今年7月在法國巴黎舉行的國際藏學協會研討會上頒發。

2014年6月杜榭在地處中國西藏自治區朗讓谷(r’Nam rab valley)的鄂家族楚森寺(s’Pru Zhing)的曾經所在地

「能夠獲得今年欽哲基金會頒發的佛學博士論文獎,我感到至為榮幸。」現居住在法國西南部的多爾多涅省的杜榭(Ducher)告訴我們,「自己關於馬爾巴鄂巴噶舉傳承歷史的論文能被這樣一個著名的基金會認可,同時看到我的工作有助於揭示這一構成噶舉密續寶藏之核心、重要卻相對被遺忘的傳承,我心存感激,內心充滿喜悅」。 她繼續說道,「作為一名佛法修行者,我希望用科學的方法加強我對傳統知識的學習,因此我開始進行佛學研究。對我來說,獲得這項來自旨在鼓勵和護持所有佛學研究和傳統實修的欽哲基金會的獎項,表明從某種角度上來看這個方法是成功的。」

欽哲基金會博士論文獎項每年頒發一次,獎金為8,000美元,輪流頒發給最近兩個學年在歐洲或亞洲地區佛學研究領域中最傑出的博士論文。參選論文必須為以佛學相關古典語言為基礎的原創性研究,且對理解其研究的主題或者佛典作出顯著貢獻。

今年佛學博士論文獎亞洲區的提名剛剛開始。只要是在中國大陸,香港或台灣地區的合格佛學系或者宗教學系的大學或學術機構,都可以提名在2017-2019學年完成的優秀博士論文參選。提名期由2019年10月1日開始至12月31日止。如有問詢,請發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